新华社兰州6月25日电 题:引水上山泽旱塬——甘肃定西夏管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朋
  夏至刚过,一场小雨普降定西市安定区。汽车慢速行驶在前往安定区鲁家沟镇花岔村的路上,沿途山梁沟峁间的农田绿意盎然。下车步入农田,种植的马铃薯秧苗已有10厘米高,虽不见纵横交错的水渠,但农膜之下,滴灌设施密布其间。
  近几年,甘肃省定西市探索引水上山项目,正悄然改变着这片黄土高原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旱塬有了灌溉水,不仅地力提升、产量翻番,还助推了适度规模经营、种植结构优化。
  “看前面的山梁,蓄水池就建在那。”鲁家沟镇的种粮大户李聚东指着远处的山坡向记者介绍,引水上山,就是通过提灌,将水引入山上的蓄水池,再通过滴灌和水肥一体化配套,山坡和山下的万亩旱地就变成可灌溉、能稳产的良田。
  水,过去一直是困扰陇中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安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定区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526毫米。长久以来,当地农业生产模式一直是“雨养农业”。
  2021年,安定区依托引洮工程,率先在鲁家沟镇将台村探索实施引水上山项目,示范成效初显。
  “项目最大的成效是提升了当地抗旱保粮的底气。”在该项目区经营的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安磊介绍,项目建成之后当地便遭遇了较严重旱情,普通旱田马铃薯亩产1000斤左右,项目区农田马铃薯亩产超过了5000斤。并且,引水上山后采用了高效节水技术,亩均灌溉用水一年不超过200立方米。
  引水上山,让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定西,增加了数万亩良田,提升了耕地生产力。记者从定西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定西各县区依据地方实际,有序探索推进引水上山项目建设。目前定西市已建成引水上山项目6.17万亩,正在建设的有3.5万亩。
  生产力的提升助推生产关系的变革。记者采访了解到,引水上山项目受益区亩均土地流转费已由50元涨至200元,这也挡不住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奎说,今年安定区在鲁家沟镇大岔村、花岔村、小岔口村建成1.14万亩引水上山项目,其中合作社、种粮大户流转超过8000亩。
  引水上山项目不仅带来了产量的提升,还带来了种植结构的优化。李聚东今年就在花岔村周边流转了近3000亩田种植马铃薯。过去由于缺水,市场热销的大西洋、布尔班克等优质马铃薯品种无法在当地种植。现在有了灌溉水源,他可以大胆尝试新的优势品种。
  看到山上的旱田变成了“水田”,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禄万海从外地返乡,打算流转土地种植玉米、马铃薯。
  “现在灌溉水池、配套管网等已经建成,预计今年8月通水。”禄万海说,引水上山项目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村上830亩山地经过平整,最大的每块超过50亩。他最近在打算购买拖拉机,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