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呈岑 上官法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食花文化源远流长。被端上餐桌的那些鲜花中,有的如茉莉花、玫瑰花、木槿花、洋槐花等是全国许多地方都会食用的鲜花食材,有的如毛束草花、火烧花、海菜花、骆驼刺花等则仅流行于局部地区。这些好看的鲜花不仅能入菜,还是当地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人们与自然为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积年累月的生活中已经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同饮食习惯一起融入了当地文化中。

在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食花选择权。从雪山高原到热带雨林,再从喀斯特地貌到干热河谷,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和多民族文化孕育了云南独特又丰富的食花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棠梨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棠梨花是滇中地区食用鲜花界的“明星”,每年早春时节,它都是菜市场和小饭馆的抢手货。虽然叫作“棠梨花”,它却不是“棠梨”(Pyrus xerophila)这种植物的花,而是同属植物川梨(Pyrus pashia)的花。真正的棠梨在云南没有分布,可能是因为长得相似,所以人们用了同样的名字来叫它吧。

棠梨花在盛花期花量巨大,漫山遍野开放的棠梨花是昆明周边春季难得的美景。满树的花朵足以吸引人们想要尝试着吃一下,春季吃棠梨花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滇中地区的一种习惯和文化。为了去除新鲜花朵的苦涩味,人们会将花序焯水后用清水浸泡数日后再烹饪。有趣的是,棠梨花初尝起来香味和口感都较普通,但是有了云南吃花的“调味三件套”——大蒜、干辣椒和韭菜的衬托,倒产生了一种清爽有韧劲的口感和滇菜独有的味道。一点点花香、一点点青涩搭配柔软花瓣的口感,以及咀嚼花骨朵带来的快感,是许多昆明人回忆中第一口春的味道。

苦刺花

兴许是云南每年有着长达半年旱季的缘故,人们认为苦味食材能清热祛火,苦味食材因而成为云南饮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风味元素,而要想体验云南饮食文化,能“吃苦”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了。苦刺花(Sophora davidii)是滇中地区早春时节常吃的苦味鲜花之一,其清苦的味道与漂亮的风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苦刺花风味苦而清爽,能够让食客在滇中地区春旱的躁动中感受到一丝清爽,也能补充旱季缺少的纤维素,不失为“吃苦人士”的上佳之选。

地涌金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树上成片的花以外,地上的花(或者像花的部位)只要看上去“肉质肥厚”,也同样会被列入食用的选择范围。云南特有的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的假茎宛如一朵破土而出的莲花,是佛教“五树六花”之一。在滇中地区,地涌金莲生长于山间坡地或田间地头,很是常见,无须养护便可长出美丽的假茎和花,既可以食用,也是当地老百姓很喜欢的猪饲料。每当夏秋花期,人们将鲜嫩的假茎连同花朵一起割下,切好并焯水后,辅以火腿或者蚕豆,做成一道餐桌上的鲜花美食。有趣的是,作为芭蕉科的植物,地涌金莲的外形却与绝大多数芭蕉大相径庭,让人很难联想到那些一串串挂在枝头的“常规”芭蕉。不过,当你扒开植株上面的花序,还真能找到一个个像“常规”芭蕉一样的小果子,从而发现它芭蕉科的真实身份。

海菜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是云南最负盛名也最有争议的食用鲜花之一。随着云南旅游的火热,一种名叫“水性杨花”的“网红”蔬菜成了游客到云南旅游“打卡”品尝的鲜花美食之一,以至于人们几乎忘了它的真实名字——海菜花。其实,用“水性杨花”来称呼这种高原“明星”水生植物显然是草率了。海菜花不仅颜值高,还是一种水质监测植物;它们分布在云南的不少高原水域,并且借助于高原湖泊的地理隔绝机制成功进化出了多个亚种和变种,是狭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海菜花对水质的要求很高,由于水质污染,海菜花一度在许多水域消失,好在近些年高原湖泊治理初见成效,许多地方又重现了海菜花的身影。我们现在食用的海菜花都是人工种植的,一年四季都可采摘。各地的海菜花食用方法各不相同,大理人喜欢用海菜花的花莛和芋头煮汤,做出来的菜品味道鲜甜,口感爽滑,是名副其实的大理名菜;而昆明人则喜欢用海菜花的花莛做成一种海菜酢,这种做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点击了解更多”盘中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见

《科学画报》2024年第6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