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不断追寻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品质,它超越了物质的华丽,超越了世俗的眼光,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面”。

然而,

真正的体面并非外在的炫耀,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境界

,它涵盖了明事、明人、明己三个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事

人们常听到这些抱怨:同样是做买卖,别人的生意却比自己好;都是同一岗位,别人却先自己升职……用王阳明的观点来看,这些抱怨其实是思维模式出了问题。

洞察事件背后的真相,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复杂的问题才能变得容易。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面对数倍的敌军,王阳明没有硬碰硬,而是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作战方向无非三种:上策,乘其锐气,直趋京师;中策,进攻南京;下策,固守南昌。

宁王性格懦弱,没作战经验,直趋京师机率不大,一定会在进攻南京和固守南昌间做出选择。于是,王阳明“因敌变化”,先伪造了两封信,一封是兵部令其攻打南昌的公文,一封是回复兵部的手抄文书,让这两封信假意被宁王截获,来干扰他的选择。

忌惮之下,宁王果然开始退缩:居守南昌,只在周边地区展开战斗。

这个选择让王阳明有了充分的时间集结军队。通过研究对策,最终决定围困南昌城,分割宁王军队、各个击破,仅用40多天,就擒获了宁王。

费尔马曾说:“敢于向千年不变的定律挑战的人,才能做出不可能的事来。”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思维框架不打破,一味墨守成规,要么多走弯路,要么被淘汰出局。

学会洞察实质,才能打破瓶颈,事半功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人

王阳明在做庐陵知县时,抓到过一个盗贼。对方特别强硬,衙役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没能让其招供,王阳明干脆亲自提审。

盗贼知道王阳明的理论学说,所以他先发制人:“我没有良知,礼仪廉耻跟我少讲,被抓到了,就给我来点干脆的!”

王阳明就围着他走了两圈说:“天热!你敢把外头的衣服脱了再说吗?”盗贼认为脱个衣服有啥,立刻照做。

王阳明又说:“还是热,把内衣也脱了!”盗贼说:“不就是光个膀子吗?谁怕!”

王阳明一看这个劲头,趁机接着说:“既然光膀子没问题,那直接都脱了!”盗贼一下懵了:“这可不合适!”

王阳明大笑:“你死都不怕,却怕光屁股,可见你还有廉耻之心,那为何说自己没有良知呢?”盗贼无言以对,最终认罪了。

以盗贼羞耻感这个人性弱点为突破口,王阳明制服了这强硬的盗贼。

区分不了人性的优劣,就看不见事情的脉络;发现不了别人言谈举止之后的实质动机,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做出应对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己

王阳明认为:“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想要明己,就要修心,向内寻求,照见自我,克制欲望,把心安顿好。

当人心静下来时,才有余力实现更好的自己。

王阳明一生,境遇极差。他曾被贬谪到不毛之地做官,环境险恶,缺衣少食。为了破除心中的烦闷,他想出了三个应对法门: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忧郁之贼。

他坚持每天打坐,让自己静下来。没有住的地方,就暂时住在岩洞里;没有吃的,就自己耕种;受了瘴气,缺少药材,他就吃巫医生的土药方,与死神搏斗。

最终靠着一颗淡然之心,破局出困,释然了一切。

内心焦躁的人,往往焦虑不安,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规划。

那些梳理自己的人,淡定从容,宠辱不惊,做每一件事都游刃有余。他们情绪稳定,经常审视内心,把握好人生的航向。

“心平能愈三千疾”,

好的改变,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精神修炼获得。

烦恼太多,不过是杂念太乱。把内心安顿好、把精神照顾好,方能万事从容顺意。

人需要“明心见性”,更需要洞察事情遵循的原则和道理,明白人性的善恶,清楚自己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只有活得明白,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清楚,才能活得自由。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