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第5个年头,在寒冷冬月又收到噩耗,成国公朱能在南征途中病逝,年仅37岁。痛心不已的朱棣降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同时下令辍朝五日

在明朝,对于辍朝有明确的规定,亲王级别去世才辍朝三日,有功劳的大臣去世辍朝一日。一般情况下,对于格外恩宠的大臣才会升级为“亲王级别”的三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会典》记载,“凡亲王丧,辍朝三日;公主丧及下葬,各辍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丧,年终类辍朝一日。”

然而,明成祖朱棣不仅要将朱能追封为东平王,还要为他辍朝五日,朱棣为什么如此宠爱战将朱能?

今天,我们结合史料了解朱棣靖难第二功臣朱能的故事

朱能虽然姓“朱”,但与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亲戚关系,也就是说,朱能在明朝并非皇亲国戚,而是普通百姓。

朱能的祖籍是安徽怀远,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渡江之前,朱能的父亲朱亮就追随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淮西旧部,明朝建立后,朱亮担任燕山护卫副千户。

《明史·朱能传》记载,“朱能,字士弘,怀远人。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70年,明朝建立的第3个年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就在这年,朱能出生在北平,在年龄上,朱棣比朱能要大10岁

朱能从小跟随父亲在军营生活,耳濡目染下练就一身本领,1380年,燕王朱棣奉命就藩北平,朱能父亲归入燕王府邸。

1390年,朱棣率领大军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当时朱能就在朱棣大军当中。后来到了1394年,朱能承袭父亲官职,担任燕山护卫副千户。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之后,很注意吸纳武将谋士,在燕王府众位将领当中,朱能的年纪最小,却是最英勇的一个。燕王府邸还有一位名叫张玉的猛将,他也是靖难四公爵之一,张玉擅谋、朱能擅战,两人备受朱棣宠信,被倚仗为左膀右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史·朱能传》记载,“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里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张玉是在1391年调任燕山左护卫的,这时候才归入朱棣麾下,而朱能早就跟随朱棣招降北元太尉,从时间上来说,朱能跟随朱棣比张玉更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成为明朝第2位皇帝。建文帝早已感受到来自藩王的威胁,登基之后迅速着手削藩,半年之内接连削掉5位藩王,这让年龄最大、实力最强的朱棣寝食难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姚广孝劝说朱棣起兵,很少人知道朱能也是“劝谏团队”中的一员,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装疯卖傻,以此迷惑建文帝的眼线,抓紧时间利用机会铸造兵器、招兵买马、囤积粮草。

不久之后,建文帝暗中捉拿燕王府邸的百户邓庸,本来守口如瓶,最终难以忍受严刑拷打,邓庸告诉建文帝“朱棣已经准备谋反”。得到肯定答案后,建文帝立即密令提前安排在北平的亲信张昺、谢贵、张信,秘密逮捕燕王朱棣

不曾想,建文帝深信不疑的张信,直接给朱棣通风报信,让燕王提前准备将计就计。当时,张昺带着谢贵、张信来到燕王府,埋伏在屏风后面的朱能、张玉率先动手,直接杀死张昺、谢贵两人。

朱能、张玉两人行动干净利索,从此刻开始,正式标志朱棣起兵靖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史·朱能传》记载,“燕兵起,与张玉首谋杀张昺、谢贵,夺九门。”

朱棣面临的第一件事,是迅速控制北平城,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朱能、张玉、丘福分别带领兵士攻打北平城的九个城门,事情进展非常顺利,只剩下西直门久攻不下。

朱能听说还没有控制西直门,独自骑马前往支援,恰好朱棣也派遣唐云去劝降,在朱能和唐云“软硬兼施”的攻势下,燕王朱棣彻底控制北平城。

在朱棣起兵夺城的时候,有位名叫马宣的都指挥使逃往蓟州,准备带领蓟州兵马剿灭朱棣,朱能收受命率兵追击马宣。朱能带着精锐骑兵,大获全胜,不仅攻占蓟州、杀死马宣,还顺带攻克遵化、雄县,瞬间就帮助朱棣扩大地盘。

对于朱能来说,此战只是“小试牛刀”,靖难之役才是朱能大显身手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99年8月,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王师30万人马北上平定“燕王逆贼”。当耿炳文率领的大军到达真定的时候,朱棣抓住战机,在南军立足不稳的时候果断出击,耿炳文大败。

当时,耿炳文率领军队撤回到滹沱河南岸,朱棣手下悍将张玉和丘福都认为“耿炳文实力不容小觑、不宜追击”,只有朱能站出来表示“胜勇追穷寇”。

《明史·朱能传》记载,“独与敢死士三十骑追奔至滹沱河,跃马大呼突南军,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余人。”

在朱能的坚持下,他仅率领30位勇猛部将渡河,一路向南追击耿炳文大军。由于耿炳文的军队正在慌乱撤退,看到朱能气势汹汹奔袭而来,南军顿时慌作一团,耿炳文麾下很多士兵都因踩踏死亡,投降朱能的有3千人

朱能在战场上的勇猛表现,让朱棣信心倍增,朱棣亲手写信赞扬朱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99年9月,建文帝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趁此战争空隙,朱棣率军北上袭击大宁,目的是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在大宁战役中,靖难四公爵之一的陈亨带领10万大军投降,朱棣派遣朱能、张玉等人迅速控制大宁,又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收入囊中。此战之后,燕王朱棣既解除后顾之忧,掌握军队数量迅速飙升,还有战斗力强悍的朵颜三卫助战。

1399年11月,朱棣从大宁率军回援北平,结果在郑村坝和李景隆正面对战。朱棣迅速部署军事安排,燕军共分为5个部分,张玉率领中军、朱能率领左军,当两军发起攻击,朱能一马当先、勇猛冲锋,虽然李景隆大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仍然不能抵挡朱能等猛将,李景隆大军退守德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00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沟河再次开战,战斗初期,朱棣并不占优势,首先遭遇郭英埋设的地雷,随后又遭遇悍将平安绕后突袭朱棣军队,导致朱棣军队前后损失惨重。

朱棣立即重新调整兵马部署,最大可能发挥麾下四大名将的优势,其中朱能率领的是左军,担任大军左先锋。就在朱能勇猛冲杀的时候,突然发现南军悍将平安,砍伤了右路军的主将陈亨。

朱能立即冲上去迎战平安,结果将平安打得连连败退,因为朱能的援救,导致平安的军队阵型开始混乱,逐渐演变为溃逃之势。朱能率领燕军大举追杀,大获全胜回师。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所率军队节节败退,先退回德州、再逃往济南,幸亏铁铉和盛庸坚守济南,算是暂时稳住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能的表现已经非常亮眼,但最出彩的一战是在东昌之战。

1400年10月,拥护建文帝的南军盛庸与“叛逆”起兵的燕军朱棣,在东昌进行大决战。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盛庸则假意露出缺口,勾引朱棣军队冲入陷阱,随后将朱棣的军队团团围住。

《明史·朱能传》记载,“东昌之战,盛庸、铁铉围成祖数重。”

不仅如此,悍将平安率领兵马前来,加入围剿大军,此时朱棣的处境十分凶险。就在关键时刻,朱能和张玉同时看到朱棣被围困,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率领军队冲击盛庸的包围圈,试图打开缺口营救朱棣。

盛庸精心布置的“剿杀计划”,岂会轻易放弃,朱能、张玉和南军混战厮杀,尘土遮天蔽日。最终,勇猛的朱能还是冲进包围圈,找到已经掉下马的朱棣。

朱能将坐骑让给朱棣,自己步行跟随掩护,幸好朱能抢到一匹马,最终护送朱棣脱离险境。当朱棣回到营帐,稍稍坐定回神,才发现朱能身上鲜血直流,有10多处刀剑伤痕。

1400年10月的东昌之战,是朱能第1次战场救主,挽救朱棣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朱能同时冲进包围圈的,还有靖难四公爵之一的张玉,他并不知道朱棣已经被朱能救走,在战场上反复冲杀寻找朱棣,始终不见踪影,最后被盛庸军队围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战死沙场。

前文已经说到,朱棣将张玉、朱能视为左膀右臂,张玉为救自己而战死,让朱棣悲痛万分。在靖难之初,朱棣麾下有四大名将,分别是丘福、朱能、张玉、陈亨。早前,陈亨被平安所伤救治无效死亡,如今,张玉也战死沙场,朱棣只剩下朱能、丘福两位名将了

换句话说,朱棣对朱能更加看重、更加珍视。

1401年2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誓师南下,盛庸与朱棣在夹河列阵对峙。本来盛庸准备了很多火器,没想到建文帝不准杀死朱棣,盛庸只能放弃优势火器。

朱棣这次仍然冲锋在前,盛庸指挥军队“硬碰硬”,双方血战4个时辰,朱棣麾下猛将谭渊不幸战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渊的战死导致燕军士气低落,不愿再战的情绪迅速蔓延,在此紧急时刻,朱能率领军队前来支援,燕军顿时士气高涨,势如破竹冲垮盛庸。

《明史·朱能传》记载,“谭渊死,燕师挫。(朱)能至,再战再捷,军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