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军民浴血抗击日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迅速攻占了我国沿海诸省和主要岛屿,对我国海岸线进行了严密封锁;随着法国本土的陷落,其越南殖民地也被日寇侵占,从那里连接广西、云南的桂越公路、滇越铁路相继被切断。至此,从缅甸首都仰光港口连接云南省会昆明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抗日大后方的最后一根输血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路,企图逼迫中国方面投降。但随着“驼峰航线”和连接中国、印度的史迪威公路开通,大量急需的抗战物资依然源源不断送往中国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公路枢纽“二十四道拐”

抗战前紧急修筑的战备公路

1938 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打破日寇对我沿海各港口通道的严密封锁,滇缅公路的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十数万军民组成筑路大军,不畏艰难,夜以继日,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不到1年就修通了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这也是当时中国路线最长、运量最大的一条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各国援华物资绝大部分都要通过这条公路运回国内,再将我国出口的农矿产品运往海外,赚取珍贵的外汇。

1941年3月,侵占越南的日寇成立了“封锁滇缅公路委员会”,多次从河内等地出动飞机对滇缅路上的咽喉枢纽——怒江惠通桥,澜沧江功果桥、昌淦桥,“24 道拐”等地进行狂轰滥炸;1942 年初,日寇缅甸方面军出动3个军7个师团又3个独立混成旅团约20余万部队,击败了英国殖民军和中国远征军,一直打到印度边境,滇缅公路也随之被日寇封锁和阻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驼峰”航线地图

“驼峰”航线至今仍是航空史上头号险途

早在日寇兵发仰光,滇缅公路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前往访问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就向美国方面建议,开辟“驼峰航线”。罗斯福总统很快接受了这一建议,并致电蒋介石:“经印度通往中国的补给线可以采取空运的办法保持畅通。”1942年4月,滇缅路被完全封锁后,中美两国协力,建立了一条从中国通往印度的空中运输线,即从印度阿萨姆的汀江机场起飞,抵达云南昆明和四川永叙(今宜宾)的空中航线。

由于其间飞机要两次爬高越过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两大山系,使得航线如同驼峰一样,因此被称为“驼峰”航线。这是世界上最艰难的航线,除了要面临沿途崇山峻岭的严酷自然条件,还随时可能遭遇来自缅甸北部密支那机场的日寇飞机拦截。“至战争结束,在整个驼峰空运中,中美两国共损失飞机500多架,空勤人员牺牲和失踪者达15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越驼峰的运输机

武装掩护修筑史迪威公路

“驼峰”航线虽然能够保持中国的对外交通不完全中断,但毕竟运力有限,“必须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的同时还要开辟另一条陆上运输线”。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论证,国民政府交通部提出了修筑中印公路的方案,即从印度的利多,经野人谷、胡康河谷、密支那,与滇缅公路北段相衔接,然后经昆明、贵阳,抵达战时“陪都”重庆。但要想修筑这条公路,就必须确保缅甸北部地区的安全,那里此时驻扎着日寇第33军,下辖第18、49、53师团等部7万余人,其中第18师团全部由北九州地区矿工组成,善于挖掘地道工事,号称“丛林战之王”。

为了修筑这条公路,滇缅战役后退往印度整补的新38师、第22师紧急出动。这两支部队此时已经补足了兵源,并换装了全套美械装备,为筑路大军充当开路先锋,兵发胡康河谷,连续击溃日寇第18师团等部的层层阻击。在这两个师的后面,中美两国的3个工兵团还有印度、缅甸、尼泊尔、中国的2万余民工一起,从印度利多破土修路,不断向中国边境延伸。同时,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也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将道路从中国境内向缅甸延伸。1945年1月,中印公路终于合拢并竣工通车,并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印公路路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远征军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