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闻问道:“奶奶,请您给我们讲讲‘东野毕之马将必佚’这个故事好吗?”

程教授说:“好的。这个故事在《孔子家语》中有记载,它既说明颜回知识渊博,又说明颜回智慧过人。”

在《孔子家语·卷五·颜回》里是这样记载的:“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鲁定公问颜回说:“您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吗?”颜回回答道:“他驾车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一定会逃掉。”听到这话,定公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对左右的人说:“君子原来也有诽谤人的时候。”颜回告退。三天后,马倌前来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跑了。在两旁驾车的两匹马脱逃,只有中间的两匹马回到马棚。”定公一听,跨过座席站立起来,催促驾车的人去召请颜回入朝。颜回来到后,定公说:“前天我向您问起东野毕驾车的事,您说:‘好倒是好,但他的马将会逃掉。’不知您是根据什么知道这些的呢?”颜渊回答说:“臣下是根据为政的道理明白这些的。当年舜帝善于统治百姓,造父善于驾驭马车。舜帝做到不让自己的百姓力量穷尽,造父做到不让自己的马竭尽其力,因而舜帝时代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逸的马。如今东野毕驾驭马匹,登上马车,握住缰绳,马嚼子的位置放得很端正了;马迈步驰骋,朝廷礼仪做得也很周到了;穿越险阻,奔向远方,马的力气已经用光了,但他仍然扬鞭催马。臣下我是从这些事情上看出来的。”定公听完后说:“好。确实像您说的这样。您说的话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再进一步陈述。”颜回说:“臣下听说,鸟儿身处危绝之境就会啄人,野兽走投无路时就会用爪抓人,人们到了山穷水尽时就会去欺诈,骏马力气穷尽时就会逃逸。从古到今,没有逼迫百姓而不发生危险的。”定公很高兴,便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说:“他之所以成为颜回,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类事情,这件小事情哪里值得太看重啊!”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