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莫言来到山东淄博,在欣赏了五音戏《黛玉葬花》《王小赶脚》《种子花》《英雄铁山》等唱段后,他说自己“意犹未尽,言犹未尽”。令莫言点赞的五音戏究竟有何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微信公众号“文化淄博”

莫言此次在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参观的鲜樱桃纪念馆,名字来源于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艺名鲜樱桃)。邓洪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声名鹊起,他凭借优美动听的唱腔、生动风趣的语言和朴实细腻的表演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山东梅兰芳”。

五音戏之所以得名五音戏,也与邓洪山有关。他是五音戏创始人,也是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前身——淄博市五音剧团的首任团长。1935年,邓洪山带领“五人班”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时,上海百代公司赠与“五音泰斗”四字锦旗,五音戏遂得现名。他也挖掘整理了大量五音戏传统剧目,如《王小赶脚》《拐磨子》《王二姐思夫》《彩楼记》《双生赶船》《亲家婆顶嘴》等,这些剧目长期盛演不衰。他还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五音戏艺术家,以霍俊萍、吕凤琴等为代表,为五音戏艺术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洪山旧照

在山东这片人文沃土,五音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与齐文化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五音戏发源于章丘,流传于济南,兴盛于淄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作为山东独有的戏曲艺术,五音戏体现着山东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五音戏的发展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在唱腔风格方面,五音戏的唱腔婉转、妩媚,具有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素有“北方越剧”之称。五音戏的剧目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在传统剧目如《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等,都能看到山东地区的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头午”(上午)、“晌饭”(午饭)、“忙活针线”(忙着做)、“拾拾摄掇的不得安”(心里不安稳)等,这些自然淳朴的方言的使用,更是让五音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音戏承载着山东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明代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山东“姑娘腔”的记载,清代李声振在其《百戏竹枝词》中写道“唱姑娘,齐剧也,亦称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这也证明五音戏与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人们的生活取材,挖掘人们的情感世界,五音戏最令人们喜爱的,是它具有接地气的娱乐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五音戏中,经常上演的传统戏保留剧目《拐磨子》,该剧讲述了做豆腐能手李茂和他的妻子,连夜赶做豆腐的故事。两人一边推磨、烧火、压豆腐,一边愉快地唱着逗歌,中间有唱有说,唱词中还有分有和,“忙着干活擦擦汗,添了咿呼咳呦嚎……揽了个好买卖心舒畅啊,添了咿呼咳呦嚎”。接地气的唱词充满夫妻间的默契和劳动的快乐,展现着劳动人民纯真朴实的生活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认了五音戏的重要地位。近日,“鲜樱桃1935年黑胶唱片”还入选了第四批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音戏艺术风格独特,文化深厚,剧目拥有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关系,想要体会其中的魅力往往需要多次欣赏,因为不同的剧目、不同的演出风格,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也难怪作家莫言听完感慨“意犹未尽”了。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