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忙插秧,万亩良田染新绿。

6月11日,天津市津南区白万路旁的稻田里,李树增正指挥着3台插秧机在田地中穿梭往复,随着一盘盘秧苗滑落,水天相连的稻田尽染新绿。

李树增是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巨葛庄村的种粮大户。他创办的合作社承包了1万多亩土地,其中8000多亩用于种植小站稻。李树增介绍,“2023年,我们试种了500亩‘津川1号’小站稻,口感好,市场销路也不错,今年我们新拓展了1000亩”。

米粒晶莹剔透的小站稻历史悠久,因发源于天津小站地区而得名,曾是天津农产品的金字招牌。种了30多年水稻的李树增,最大的心愿就是擦亮小站稻的品牌,种出最好吃的小站稻。他说:“优质小站稻上锅蒸后黏香适口、回味甘醇,不就菜吃都香。但要种出这样的小站稻,既要有好种子,更离不开好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小站稻曾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原因就是水资源紧缺,以及小作坊小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让小站稻品质每况愈下。2018年以来,天津开始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以振兴小站稻带动天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天津小站稻种植面积已达到百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学英介绍,2018年,天津市同期启动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天津主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绿色生态屏障。津南区本着“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的原则,对小站稻大规模复种,并与“绿屏”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在津南区八里台镇大孙庄村,8000多亩稻田连接成片,与绿色生态屏障紧密相连。稻田内不仅水质清澈,鱼虾可见,就连野鸭、田螺都回到了稻田。李树增介绍,完成插秧之后,我们就开始预订鱼苗、虾苗和蟹苗,争取7月投放。这不仅实现了小站稻生态种植,还可以通过立体养殖增加收入。

李树增的小站稻情怀,也感染了他的女儿、儿子。如今,一家人建起了高质量稻米加工厂,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2023年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

生态屏障与小站稻的良性互动,带火了小站稻,更展现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巨大潜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键是食物安全。它不仅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还包括肉、蛋、奶、油、果蔬、水产品等副食。而践行大食物观,就需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生态环境重要性更加凸显。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表示,生态屏障林地资源丰富,是家禽、中药材、菌类生长地,挖掘潜力巨大。而通过引入深加工企业,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丰富市民餐桌。此外,稻田还具有湿地功能,可反哺林下经济发展。

发挥生态屏障功能优势,天津市津南区全面提速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津南区双河桥镇,林下荫地围网成圈,散养的100多只三黄鸡、芦花鸡飞奔成群。养殖户任月有对记者说,现在养的鸡觅食能力强、耐粗饲料、肉质细嫩,而且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不仅成本低而且销路好,售价还高。

在咸水沽镇,紫花苜蓿、委陵菜、波斯菊等五颜六色的植物“散布”林下,它们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有食用、药用价值。目前,天津市津南区90%的涉农乡镇正在发展林下经济,2023年林下经济产值超600万元。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林业科主任科员朱明昊介绍,2024年,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正在稳步推进传统林下种植养殖模式,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日报记者 商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