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一种主要在方寸间(鼻烟壶等小尺寸玻璃、陶瓷器皿内)反向创作书画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难度不仅在于器皿内部空间极为逼仄,而且因为是要在壶身外侧观赏,这也就令内画创作有着极高的难度。在任城区古运河畔的宣阜巷,内画传承人丁新厂手持细小毛笔,“轻描淡写”的勾勒着毫厘之间的艺术新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制内画毛笔

展示艺术功底

宣阜巷,任城区老运河畔的文化打卡地,也是不少济宁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漫步于此,河畔的柳树随风微曳,红墙金瓦在柳叶间隐约可见。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听一听街巷里传出的敲金刻木的滴答声,探一探老匠人们又在“盘”什么新玩意儿。

内画传承人丁新厂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一间不大的门面房,被分为里外两间。外屋是一间展厅,一面墙的鼻烟壶,大小胖瘦形态各异,无一例外的,壶身上都绘有小巧且精致的花鸟山水画。另一侧挂满山水画和书法作品,皆出自丁新厂之手。一大一小的落差,展示了主人不俗的艺术功底。

此时,丁新厂正坐在桌案前若有所思地盘玩着一只和孩童手掌差不多大小的鼻烟壶。身旁的小盒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支他自制的内画毛笔。不同于普通的毛笔,这些内画毛笔看起来有些简陋。“内画毛笔市面上没有销售的,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丁新厂笑呵呵地解释,内画毛笔就是用电线、筷子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稍一加工将尖端弯曲,黏上一撮笔毛即可,“因为要绘制的鼻烟壶大小不一,所以内画毛笔的长短粗细也不相同,都是我们自己来制作,这样用起来顺手。”

拜师学习内画

留校刻苦钻研

在公众的印象中,“内画”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非遗项目,尤其其主要的展示空间“鼻烟壶”已失去实用性,对此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内画其实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书画创作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能够在更加狭小的空间内反向作画,是在展示中国书画技艺的博大精深。”丁新厂说。

正因这份追求,1999年,作为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学生的丁新厂,因为专业成绩在全年级数一数二,老师建议他闲暇时间可以学学内画。“我当时也是好奇,要在还没巴掌大的鼻烟壶内侧作画,很有挑战,于是决定拜师学艺。”

当年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之后,丁新厂留校在宿舍里反复研习。要想在透过瓶口肉眼都看不全的壶身内侧反向作画,靠的就是反复练习。”在掌握了一些要领后,丁新厂便每天猫在宿舍里,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练习了整个暑假,加上本身的艺术功底,开学之后丁新厂便已经能为当地的陶瓷店铺创作内画了。

平台直播作画

传统技艺出圈

在丁新厂看来,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让这门手艺真正传承下去。“我老师曾在一只10厘米大小的鼻烟壶里,绘制了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样的技艺也意味着我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丁新厂说。

如今,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丁新厂也开始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在工作室的一座展柜内,丁新厂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高度大约只有4厘米、厚度不足1厘米的鼻烟壶,两面是他创作的“富贵图”,画着色彩艳丽的牡丹花。打开瓶口,丁新厂指着里面说,“壶身内部的空间更小,所以对力道的掌握是个巨大的挑战。稍微控制不好,可能画好了这面把另一面蹭污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丁新厂不再只是窝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他深知传统文化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才能传承下去。现如今,他已经坚持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内画创作。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内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汪泷 王浩然 济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