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中国300多年后,意大利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中文名“聂云龙”)所绘布面油画《康熙大帝肖像》“御驾回銮”了。6月16日,上海东一美术馆展览“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为这件特别展品举办了揭幕仪式。

从聂云龙到郎世宁,西洋绘画技法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逐渐在中国宫廷传播,开启了一场“西学东渐”的艺术融合之旅。

聂云龙——最早供职于宫廷的西洋画家

《康熙大帝肖像》是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的唯一一件中国皇帝肖像画,由聂云龙创作于18世纪初,被认为是最高度还原康熙样貌的作品。

“这才是真正的康熙‘庐山真面目’。(画中)康熙穿的应是常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胸前和袖口都是有龙纹的。”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表示。

乌菲齐美术馆馆长西莫内·韦尔德表示,我们决定把这幅肖像带到这里,因为这个展览是关于文明的启蒙运动,欧洲在18世纪,多亏了这幅画,我们可以讲述历史中我们与东方的关系,这对我们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面油画《康熙大帝肖像》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皇帝聘请西洋画家为皇室成员绘制油画肖像的风潮,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其中,聂云龙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供职于康熙宫廷的西洋画家。

聂云龙于1700年接受法国耶稣会的委托来到中国,在北京的首要工作是装饰法国耶稣会教堂——北堂。他当时带领两个中国人,负责了教堂的全部装饰工作。他为北堂装饰的天顶画巧妙地将真实的建筑构件与平面天顶上的三维空间幻觉相结合,营造出空间向上无限延伸的感觉。而画面中的人物以及逼真的圆形拱顶,同样是在平面上进行绘制的,却呈现出极为真实的空间感。聂云龙装饰的教堂绘画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也因此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进而开始为皇帝及其家族创作肖像。

强烈的动态、夸张的透视,戏剧性光线,绘画、建筑、雕塑融为一体,造成具有感染力的幻觉空间。这是晚期巴洛克艺术在宗教建筑中最重要的特征。而耶稣会画家很多人都精通此技术,例如同样在紫禁城中任职的西洋画家——郎世宁。

郎世宁——“中式油画开创者”

康有为曾谈及,中国“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当以郎世宁为太祖”。

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绘画训练,对透视法运用娴熟,画风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康熙五十三年(1714),他以耶稣会修士身份前往中国,自此进入宫廷供职。他在紫禁城里度过了他的大部分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逾半个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最早的绘画活动始见于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汉文档案,但主要涉及花鸟、动物以及宫廷装饰静物画。直至乾隆时期,郎世宁的宫廷绘画题材才有了明显转变——开始出现人物肖像,这种转变主要源自乾隆的宫廷审美对郎氏的改造,也源自郎世宁对乾隆的尊崇。

由于清朝皇帝不喜阴影,郎世宁据此加以改进,采用平光的效果,而使画面富有立体感且符合东方审美。绘制帝后肖像时,郎世宁在中国传统工笔设色的基调里,找到了油画写实技法的灵感,与以往比例欠妥的历代帝王肖像相比,他绘出了一个全新的皇家宫廷人物群像范式,开创了中西融合的绘画新风。这种经过乾隆皇帝改造而成的“新体画”,成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开端。

此外,在对色彩的运用方面,郎世宁完全采纳并充分运用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他深知帝王的审美心理,认为崇尚豪华和气派的巴洛克风格也很适合清宫的喜好。他还以他深谙的透视画法,参与了清朝夏宫圆明园西洋楼的草图设计,将西洋景观安排到王朝中国的宫苑中,深受路易十四凡尔赛宫的影响。

欧洲贵族也爱“中国风”

郎世宁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融合,画风影响深远。和郎世宁前后进入宫廷的画家法国人王致诚、意大利人安德义、波西米亚人艾启蒙等善画油画人物、肖像、走兽、花鸟,他们落脚清宫,合称“四洋画家”,画了许多反映宫廷重大历史事件和帝后肖像的纪实性绘画作品。追根溯源,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于西洋绘画的兴趣,促使了油画以及中西合璧绘画在清宫的发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弗朗索瓦·布歇《中国捕鱼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西方使团和传教士也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中国潮”。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1684—1721)是法国洛可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画作常常描绘人物置身于风景如画的丘陵之中,背景是朦胧的远山和飘渺的云雾,画面中还有伞、乐器和折扇等物品作为点缀。据历史记载,西方肖像画自路易十四时期开始融入山水和植被等自然元素,这可能是受到了中国宋代山水画传统的启发。

法国著名画家弗朗索瓦·布歇(1695—1736)也是“中国风”的忠实爱好者。《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中国风”油画便是由他绘制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受到当时贵族们的喜爱。贵族们争相收购这些画,买不到的,便把那些以这四幅画为蓝本、用毛和丝编织的挂毯抢购一空。

中国传统绘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西方绘画则讲究光色形体。二者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法西画风格。这不仅是艺术技法的碰撞和融合,更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见证。

参考资料:

刘辉;康熙朝洋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兼论康熙对西洋绘画之态度[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2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