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之战,李秀成打得很不错,湘军到了崩溃边缘。如果角色对换,湘军估计表现还不如太平军。李秀成最后撤兵,主要是后勤补给不行,而不是湘军多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都说,李秀成率13位王爷,以及20万大军投入雨花台之战,与曾国荃的2万湘军厮杀,却不能将其拿下,太平军战斗力太弱了。

雨花台之战,持续46天,太平军表现非常不错,战斗力并不差。没能消灭湘军曾国荃部2万人,并不是太平军不行,如果角色换过来,湘军更差。

必须明确一点,雨花台之战不是正面直接对冲,排兵布阵决定胜负。作为一场攻坚战,太平军是进攻一方,湘军是防守,有坚固防御工事可以依托。

攻坚作战,难度究竟有多大?如果对方后勤补给充足,还是本土作战,且铁了心坚守,进攻一方要付出很大代价,还需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历史上,攻坚作战有许多典型例子,守城一方人数很少,但进攻一方想要破城而入,难度非常大。

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军才数千人,双方打了一个月,汉军粮草断绝,只能撤退。

诸葛亮,位列武庙十哲,军事能力没得说,司马懿只要敢出来战斗,就可以把他吊起来打。

攻坚作战,并不容易,诸葛亮也是如此。司马懿也看到双方优缺点,故而坚守不出,与诸葛亮拼消耗。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唐军15万,结果在安市城下死磕两个多月,无功而返。

李世民打仗水平,不用怀疑。但是,高句丽以残兵败将坚守,顽强反击,唐军也不能破城。

盛唐时期,国力进入顶峰,唐玄宗全力支持哥舒翰攻打石堡城,也是损失惨重。吐蕃一方才数百人,唐军尸横遍野,才勉强获胜。

蒙古大汗亲征,十万大军打钓鱼城,本人阵亡沙场,战争旷日持久。忽必烈灭南宋后,许诺不杀,守将方才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初年,徐达率十万大军西征,带上了几乎所有的名将。庆阳之战,张良臣不过五千兵马,硬是抗住了三个月,明军才破城。

康乾盛世,乾隆投入了血本,与大小金川死磕数年,伤到了元气。大小金川,人数不足5万,战斗兵力更少,清朝获胜也不容易。

诸葛亮、李世民、哥舒翰、蒙哥大汗、徐达、张广泗、岳钟琪等人都是高手,但攻坚作战也不容易,打得很艰苦。

相对上述例子而言,李秀成及其太平军,处境更加糟糕。李秀成得不到君王洪秀全信任,后勤补给更是一团糟,后方也不稳定。

1862年,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分别从苏州、金华返回,给留守部将的要求是等自己四十几天,然后回来作战,抵御清军。

左宗棠、李鸿章、洋枪队、英法联军在江浙发动进攻,太平军腹背受敌,后方不稳,李秀成两线作战,压力很大。

增援南京,李秀成只有四十几天,因为粮食补给不行,物资也运不上来。因为,太平天国没有水师,湘军掌控长江航道。

湘军凭借坚固营垒,粮食、物资、弹药、兵力则由彭玉麟、杨载福水师保证,压根不用担心被太平军截断。

对曾国荃而言,他只管防守,其他一切都交给兄长曾国藩。此外,相对太平天国来说,清朝国力雄厚,足以支撑持久作战。

李秀成有太多的不足,给他的时间不多,无法与湘军拼消耗。如此,李秀成一上来,立刻发动强攻,火炮轰炸、挖掘地道爆破,冲锋肉搏,多管齐下。

太平军火力凶猛,将士奋不顾身,一度炸开缺口,越过壕沟,还打伤了曾国荃左额。可惜,天降大雨,火药失灵,曾国荃才躲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持续不断的进攻,曾国藩一度陷入崩溃,正如他自己所说:“心已碎,胆已烂”,生怕弟弟有不测。

李秀成撤兵后,曾国藩第一时间书信曾国荃,让他赶紧从雨花台撤退,如果李秀成再来一次这种强度的攻击,他也没办法了。

李秀成后勤不行,江浙基地被攻击,不能全力以赴,但还是取得杀伤湘军五千余人的胜利,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