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彭老总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前,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仍旧放心不下放国家建设事业,他曾多次拖着羸弱的身体,写信给党中央,提醒毛主席以及周总理小心戚本禹,此人向来居心叵测,必须要予以防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本禹是高知出身,曾就读于上海某高等学府,1947年,他受共产主义思想感召,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建国后,他被中共党组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遂被保送至中央团校进修,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到中央直属部委工作,主要负责整理、归档文件以及撰写部分行政策划方案。

作为公务员,戚本禹本应该脚踏实地,一心一意的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把心思全部放在服务人民、振兴民族上。可他偏偏是个“不安分”的人,生性喜好“投机”,一直想着“走捷径”,比如他为了引起毛主席的注意、博取主席的青睐,便故意投主席所好,专门讲主席爱听的话、写主席爱看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招果然奏效,主席很快便注意到了戚本禹,曾数次向汪东兴询问他的生平和工作情况,他撰写的文章主席也都是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而且还会特地在重要段落进行批注。戚本禹为此大受鼓舞,于是他便更加卖力的讨好毛主席,恨不得做主席肚子里的蛔虫。

1962年,毛主席突然开始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其中《李秀成自述》主席看得最为仔细、认真,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名将,他曾数次挫败曾国藩与李鸿章,军事指挥能力十分出色。然而在1864年,清军攻下南京之后,他眼看大势已去,便放下武器向清廷乞降,随后被斩首示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史学界普遍对李秀成报有怜悯之心,说他是“悲情英雄”,他的投降并非出自真心,乃是时局所迫。但毛主席并不这么认为,主席在《李秀成自述》一书末尾连写了三个感叹号,明显是另有所指。戚本禹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他在稍加思考之后,立即提笔写下了一篇史论文章,大骂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辜负了太平天国军民的信任和希冀,除此之外,戚本禹还借古讽今,直言赫鲁晓夫就是“李秀成式”的人物,赫氏为了一己之私,大搞“修正主义”,这何尝不是一种背叛?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党内引发了热议,毛主席对该文爱不释手,一连通读了三遍仍意犹未尽,随后主席更是将该文分发给中央各直属部委领导人阅读,并要求他们撰写读后感。另外一边,戚本禹为了进一步讨好毛主席,又连夜撰写了一篇有关李秀成的续文,再度犀利的批评了这位清末政治家。续文发表的第二天,毛主席便给戚本禹写了一封表扬信,夸赞他文笔老成的同时,也鼓励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戚本禹被调到中宣部工作,自此成为康生的“得力助手”,1966年动荡爆发后,毛主席又钦点戚本禹出任中央秘书处主任,兼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他由此一跃成为中央高干,手中掌握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权势。但戚本禹并不满足,他还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开始借着“闹革命”的由头四处兴风作浪,陷害了包括了彭老总、少奇同志、邓公在内的一众老同志,犯下了难以饶恕的错误。

时间来到1968年,戚本禹此时已经彻底癫狂,他变得目无法纪、贪婪无常,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如同一具只知道追逐名利的行尸走肉,毫无气节和底线可言。毛主席因此开始厌恶、疏远他,并多次对他提出批评。当年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下发了一则通告,将戚本禹定义为“反革命分子”,他随即遭到革职关押,在秦城监狱度过了十四年幽闭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戚本禹被提起公诉,北京市中院在经过商讨和辩论之后,认定他犯有四项重罪,且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判处他十八年有期徒刑。1986年,戚本禹刑满释放,重获自由,晚年他定居上海,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闲暇时他会读一读书、写一写散文,聊以自娱自乐,新世纪初,他曾向党中央申请回北京居住,结果却遭到驳斥,2016年,他因为心脏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