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往今来,苏东坡的这两句词。引发多少人的深深共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徒留几多怅恨,恨海难填!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参透生死,并不是一件很难有事情,可是真正到了生离死别谁又轻易说放下。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开花落,生死病死也只是自然的规律,然,生命的离去,痛苦的是亲人、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在很多人看来,元稹的品格似乎算不得高尚。别的且不谈,仅他的情史,很是乱七八糟。

家喻户晓的《西厢记》,即是王实甫根据元稹写的《莺莺传》改编而成。据称这是元稹依据自身经历写成的。

在《莺莺传》这部传奇里,莺莺遭张生始乱终弃,浑然不是《西厢记》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翻案文章。

元稹和蜀中名妓薛涛之间也有过一段感情,最终亦因元稹薄情而告终。元稹对其他女子一次次薄情,于是有人怀疑,元稹多次移情别恋。他为妻子韦氏所写的悼亡诗,是真的出于真心吗?

韦氏嫁给元稹那年刚满二十岁。韦氏共为元稹生了五个孩子,但其中四个先后夭逝。韦氏去世后,元稹写有多篇悼亡诗,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如《感梦》《六年春遣怀八首》《除夜》《江陵三梦》等,写得情真意切,很是感人。

元稹出身寒门,而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幼女,出身名门。韦氏嫁给元稹后,生活清贫,但毫无怨言。后来,元稹升官了,俸禄增加了,韦氏却撒手人寰。壮年丧妻,元稹陷入无限悲痛之中。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妻子下嫁他后,看到元稹没有衣服穿,就打开自己的箱子,在里面翻找。没有酒喝,就拔下头上的金钗,给元稹去变卖了换酒喝。——《遣悲怀三首·其一》)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贫贱夫妻百事哀。"韦氏身亡后,衣物施舍完了,还保存着妻子的针钱盒,不忍心打开。那时候的生活很清贫,妻子依然毫无怨言。——《遣悲怀三首·其二》

曾经见过苍茫的大海,其他地方的水都无法与之相比,曾经看过巫山上的彩云,其他的云朵都黯然失色。即便我随意地在花丛中游走,也懒得回头看,一半是因为我一心修道,一半是因为你。

尽管元稹是个风流才子,经常流连于花丛之中,但是韦丛这样美丽、贤德的妻子,使他难以忘怀。毕竟共过患难的感情是最真诚的。韦丛是任何女子都无法替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氏,十六岁嫁于苏轼,相亲相爱十年,于二十七岁不幸香消玉殒。

人去忱空,寒衾依旧。睹物怀人,思念亡妻的感情,于瞬间喷薄而出。

夫妻两人生死相隔已有十年,不去思念也难以忘怀。

妻子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我心中的凄凉苦闷无处诉说。经历过如此多的波折,我双鬓的头发早已变白,即使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

昨晚我依稀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坐在小屋子的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我们互相凝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流下千行热泪。想到我年年思念她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着的种满矮小松树的山冈。

梦中相见,两夫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梦境,这样的泪饱含着不舍与无可奈何与遗憾。

王弗是苏轼最信赖的人,她知书识礼,为人聪敏文静,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结发妻子的情深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哪怕是苏轼的后面两段感情都无法取代妻子王氏的位置。

词以情入题,于虚境中叙实情:忽然想起去世至今已有十年的妻子,如今自己身处密州,与妻子在眉州的孤坟相距千里,心中的苦闷无处倾诉。

即便坟墓近在眼前,生死两隔,也无法诉说内心的凄凉。当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被打击,后来辗转各地,受了不少苦,所以,一句“尘满面,鬓如霜”将自己一生凄恻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苏轼将虚与实相结合,抒情完毕转入梦境:

这天晚上,他梦见了自己回到家乡,见到了心爱的妻子。她如往常一样坐在小屋的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个平凡的场景,体现出妻子在他心中水恒美好的形象。

夫妻见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唯独流下千行泪,使这个梦显得更加凄凉。

梦醒之后,想到长眠地下的爱妻,他每年都会在这一日感到哀伤,又想到妻子的坟墓孤零零地在明月照耀的夜晚,立于山冈上,那里有他种下的几千株松柏,心里更加难过了。

苏轼之沉郁向来充满壮丽之风,但在此处却满是脉脉柔情。因此,通过诗便可以看出来,苏轼对妻子难以忘怀,夫妻情感深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北宋·贺铸《鹧鸪天》

在宋代,在宋词中描写的爱情几乎清一色是写婚外恋情,文人士子与歌妓的卿卿我我,言及夫妻之情的作品则微乎其微。

贺铸的这首作品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传,同以真诚,沉痛见称,具有催人泪下的文学魅力, 是宋代悼亡词的双壁。

再次来到苏州,万事万物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是一起来苏州的,为什么你却不跟我回去呢?

我就像是霜降后半生半死的梧桐,又像白头且失去伴侣的鸳鸯,年老的时候失去了与自己同飞的伴侣。

原野上,草上的露珠刚刚干了,我徘徊于和妻子一同住过的房子,又走过新筑的坟头。躺在妻子睡过的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以后还会有谁为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裳?

贺铸是宋代词人,宋太祖贺皇后的五代族孙,他性格豪爽,喜欢谈论国事,早年因为门荫入仕,担任低级的武官。后来经由苏轼举荐,改任文官。

历经了神宗、哲宗、徽宗三个朝代,曾经辗转各地担任多种官职。他兼备文武之才,但是个性刚直,不愿依附权贵,所以一生郁郁不得志。

贺铸为了悼念亡妻赵氏,写下了这首《鹧鸪天》。那时候,贺铸从北方回到苏州,回到这个曾经和妻子一同居住的地方,感叹万事皆非,一时悲从中来。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当时贺铸的妻子逝于苏州,他感叹妻子曾经和自己一起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一起离开。

这是借问发端,将心中无处可诉的苦痛泼洒。此时此景让诗人感觉自己如同经历了风霜的梧桐,半生半死,亦像那白头的鸳鸯,失去了自己的伴侣。如此悲痛欲绝之情,全在此一阕宣泄而出了。

下阕词人寓情于事:草叶上的露珠被蒸发,一如人的生命,短暂无常。我忍不住去到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流连其中,舍不得离开。

躺在你睡过的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回忆起你曾经在深夜里点着灯,为我缝补衣物的画面,多么温馨。

那些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日子,不曾走远。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清晰如昨,可惜美好的生活都不复存在了。

如此叙事情节细微,却难掩贺铸悲痛之情,曾经同甘共苦为就事抒情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爱之愈深,则泣之愈切,怀人之愈久,则思之愈远。这就是文字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人纳兰性德的这一阕《浣溪沙》,所用典故,是绝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婿赵明诚的闺房旧事。

世已变,时已逝,而人已去,只留下孤单的那一个,对着西风残阳,追思往事——在那生命中的春天,那赌书、泼茶的欢乐,当时只道都是寻常的事情啊!

秋风吹来,凉意袭人,我的孤独除了亡妻卢氏,还有谁会记挂我呢?一片又一片的黄叶在空中飞舞,把刻有花纹的窗户都遮住了,我站在夕阳下,回想着过去的事。

饮酒后便睡得酣沉,以烹茶、赌书来分胜鱼,衣燃沾满茶香,当时觉得很平常,如今回想起来,才觉得非常珍贵。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字容若,曾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是大学士纳兰明珠,母亲是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性德出身显赫,满腹诗书,情感细腻,这首词的内容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事实上,卢氏离开人世后,纳兰性德深受打击。此后,纳兰性德陆陆续续创作了许多首诗词来寄托自己思念亡妻的心情。

这首《浣溪沙》只是其中之一首。纳兰性德在这首诗中秉持自我情深的抒写方法,用旧景来忆旧人,其情凄怆至极。

“沉思往事立残阳”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进行直接的抒发:看着一如往日的院子,如今爱人已逝,一切都变得极其陌生。落叶萧条,西风凄凉,夕阳残照,这些景物使我想起自己的妻子。

一人站着,眼前浮现起往日赌书泼茶、欢声笑语的画面,这些日子都将一去不复返,等到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这一切时,才深刻地感受到以往的生活都已然成了珍贵的回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哀婉苍凉的心绪,令人不忍读卒。

全词虽短,但用情至深,只将这些细小的情节连在一起,便可品读出词人内心浓郁且难以言说的相思之痛。

《浣溪沙》这首词真切地表达出纳兰性德对亡妻的哀思,意境惨淡凄凉,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哀绝、悲伤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女儿梅艳芳有歌曲《抱紧眼前人》,不知为何,每每听来都有莫名的伤感,有些人一转身,也就一辈子不见。。。

爱你就算将跌入永远黑暗
但这一刻抱紧
多么确实无用再觅寻
浮沉人在世
快乐循环又伤心
但愿爱得最动人
一宵的爱 一生的缘
尽管最后如同过路人
舍不得不爱 巴不得一世
唯愿抱紧眼前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