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初年,宋、辽两国时战时和,这天,辽王耶律延禧为一举消灭北宋君臣,特意在幽州设下鸿门宴, 力邀宋太宗赵光义亲赴"双龙会"。

老令公杨继业深知此去凶险,对宋王竭力相劝,谁知,宋王听信奸臣潘仁美之言,执意前去赴会,结果被困幽州。

为救国主脱困,杨继业亲率杨家将,千里奔袭到达幽州,他先命大郎延平假扮皇帝赵光义赴宴,后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辉、五郎延德、八郎延顺等随行保护,自己则带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护驾突围。

双龙会上,杨大郎趁人不备,掏出袖箭,射死了辽天庆王耶律尚,辽臣见状,即刻命伏兵刀出鞘、箭上弦,包围了赴宴的宋臣。

生死存亡之际,杨家将奋力厮杀,想要冲出重围,奈何寡不敌众,最终,杨大郎被一枪刺死,杨二郎被战马活活踩死,杨三郎被辽军乱刀砍死,杨四郎、杨八郎被辽军俘获,杨五郎万念俱灰在五台山出家为僧,杨七郎拼死杀出,搬救兵不成,反被潘仁美施计乱箭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救兵迟迟不至,杨继业只得带杨六郎血战金沙滩,结果,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父子失散、精锐尽失,走投无路之际,杨令公碰死在李陵碑上。

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几乎死伤殆尽,杨家将的主力部队也随之覆没,以至于之后的北宋,要靠杨门女将、十二寡妇来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这是评书《杨家将》的一个片段,也是千百年来杨家将最令人扼腕痛惜的地方。

可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家将的结局并没有这么“悲壮”:

杨继业没有撞碑而死,杨家儿郎也没有“八子去六子回”,宋太宗不是偏听偏信的昏君,潘仁美也不是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权奸巨恶”。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历史上真实的“杨继业之死”

作为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继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杨继业,原名杨崇贵,约公元932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武将之家。

在父亲杨信的影响下,杨继业从小就喜侠尚义、酷爱兵法,尤其擅长骑马和射箭,每当和人出去打猎,他射得的猎物要比别人多出好几倍。

成年后,杨继业投入北汉国主刘崇麾下,领兵镇守北方,担任保卫指挥使。

由于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人送外号“杨无敌”,北汉皇帝刘崇不仅破例将他收为干孙子,特赐他皇姓“”,还提拔他做了“建雄军节度使”。

所以,这时期的杨继业又叫“刘继业”。

弱冠时刘崇,为保卫指挥使,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杨无敌”。——《东都事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后, 曾先后几次发兵攻打北汉,杨继业看到全国统一大局已定,为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就向北汉皇帝刘钧建议“奉国归宋”,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但杨继业并未因此心怀怨恨、背主投宋,而是继续忠心耿耿地守卫北汉疆土,直到北汉战败。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重兵围困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弹尽粮绝之际,北汉后主刘继元只能携满朝文武归降大宋。

赵光义素闻杨继业忠勇异常, 当即赐其恢复本姓“杨” ,并授予他“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 防御使”等官职。

为表“从头开始”之意, 杨继业将名字改为了“杨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杨业支持的宋太宗如虎添翼,因为他攻灭北汉后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夺取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而杨业“老于边事, 洞晓敌情”,具有丰富的与辽国作战的经验,不久,杨业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由于代州(今山西代县)地理位置险要,是北宋阻击辽国的前沿阵地,所以,自上任之日起,杨业就命将士加紧战备,加固城池,没有一日松懈。

一年后,辽将耶律沙率10万大军直奔雁门关而来,雁门关位于代州的北面,一旦它失守,代州就失去了屏障,当时驻守代州的杨业所部只有1万多人,如果与辽军硬钢的话,杨业必败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杨业决定出其不意、主动出击,他先命长子杨延昭、七子杨延玉各率3000精兵夹击辽军两翼,自己则带了几百轻骑,迂回绕到辽军背后,断其后路。

耶律沙原以为杨业兵力不足,一定会坚守不出,所以,他对雁门关是志在必得。

哪成想,辽军突然受袭,顿时阵脚大乱、四散而逃,杨业趁乱斩杀了辽将、驸马萧多罗,活捉了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等人,宋军大获全胜,取得了“雁门大捷”

消息传到京城,宋太宗大为振奋,他当即提拔将杨业为“云州观察使”

自此役后,杨业声名更盛,辽军只要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会远远地避开、无人敢与之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下,杨业手握重兵、镇守边关,当然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忌惮和不满,可宋太宗收到弹劾杨业的折子后,并不做处理,而是直接发给杨业,由此可见,皇帝对杨业是非常信任的。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杨业为此大受感动,立志要为大宋守好疆土。

公元986年,趁辽国幼帝继位、人心不稳之际,宋太宗决定兵分三路伐辽,其中,曹彬为东路主将,田重进为中路主将,潘美为西路主将,杨业为副将,三路约定同时出击、会攻幽州( 今北京) 。

潘美、杨业一路进军顺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之地,但与此同时,另两路军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

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大败于辽军,死伤过半,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闻讯不战而溃。

辽军随后集中全部优势兵力,直扑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而来,此时,敌强我弱,胜负已然分明,宋太宗急令西路军掩护刚占领的四州百姓撤退。

接到撤退的命令,杨业思忖片刻,对主将潘美建议道:

“眼下辽军士气正盛,我们不可与之硬战。不如避开辽军主力,分兵东趋应州、抄敌后路,如此一来,辽军必然回救,这时再令朔州军民出城入石碣谷,以3000弓弩手于谷口掩护,以骑兵施援于中路,这样四州的百姓就能安然撤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杨业这个建议是上上之策,可监军王侁一向妒贤嫉能,他不顾敌强我弱的局势,“数以语激杨业”,他嘲讽杨业说:

“人人都说你是‘杨无敌’,怎么今日一见辽军,就绕道不战,难道你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这话狠狠戳到了杨业的痛处,杨业身为“降将”,最担心的就是别人说他“不忠”,所以,他明知此战必败,为了自证清白、为了执行军令,还是冒险出击。

临行前,他含泪对主将潘美说:

“我本太原降将,陛下不仅不杀我,还授我以兵权、重用于我,我本想留下这条命,好好建功报答陛下,可今天诸位都责备我避敌不战,在下有口难辩,只能与敌死战。……此战必不利,望您能在陈家谷两侧埋伏步兵强弩接应,这样我还有成功撤退的可能。”

业将行,泣谓美曰: “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 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 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 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续资治通鉴长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业出击后,王侁等了很久没有消息,他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抢功,他越过潘美,私自调走了陈家谷两侧的伏兵,前去追击辽军。

而这边,杨业与辽军从中午血战到晚上,好不容易转战到陈家谷,可此时陈家谷空空如也、无一人前来接应,杨业心中大恸,仍力战不退,他身受重伤数十处、七子延玉和左右亲信皆被辽军所杀,在手刃了数百个敌军后,杨业筋疲力尽,结果被辽生擒。

被擒前,杨业对仅存的百余名将士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 , 与我俱死无益也 ,可走还报天 子。”

然而,将士们谁也不愿弃杨业而去,最后,杨业所部全部战死沙场。

辽军主将深知杨业威名, 劝其投降,杨业坚贞不屈, 严词拒绝,最终绝食三日, 饿死在辽军营中。

他死时,年仅55岁。

听闻杨业死讯,宋太宗痛惜非常,特意下诏称赞他:“诚坚金石, 气激风云”,并追封他为太尉、大同节度使,赏赐给他的家人布帛1000匹、粮食1000石。

同时,追究责任,将主将潘美降官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

在关于《杨家将》的演义、戏剧和小说中,剧作家们都将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归咎在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头上,其实,“逼死”杨业的元凶,不是潘美,而是监军王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除了上述“杨继业之死”,小说与正史大相径庭外,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也与小说中大不相同。

第一、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但除了七子延玉外,其余儿子都得以善终。

据 《宋史》 记载, 杨业共有七个儿子。

长子杨延朗,后为避高祖讳,改名杨延昭,在演义、戏曲中,杨延昭是杨继业的第六个儿子,所以也被称为“杨六郎”。

其实,杨延昭之所以被称为”杨六郎“,不是因为他排行老六,而是和辽人的一种观念有关。

杨延昭,和父亲一样,是一位抗辽的名将,史载他“在边防二十余年, 契丹惮之”,为此,辽国人认为杨延昭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转世,这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杨延昭这才有了“杨六郎”的称号。

子延昭遇敌必身先,功成推其下。守边二十余年,威震异域,虏呼六郎。——《古今纪要》

据史料记载,杨业非常喜爱这个长子,他常对人说:“此儿类我”,所以,每逢出征,杨业总会带长子同行,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杨延昭最终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出类拔萃的武将,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