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3代“七子八虎”共24将,其中的杨继业、杨继亮(高怀亮)、杨大郎、杨五郎、杨六郎、杨七郎、杨宗保、杨宗英、杨宗峰、杨宗童(任金童)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猛将。他们之中,谁更厉害?还有,3代“七子八虎”指的是哪三代呢?

3代“七子八虎”,第一代指的是杨衮的七个亲生儿子加他的义子杨继亮(也称“老七郎八虎”),第二代指的是杨继业的七个亲生儿子加他的义子杨延顺(也称”七郎八虎),第三代指的则是杨家将“七郎八虎”的儿子中比较出色的七位加上杨六郎的义子杨宗童(也称“第三代七郎八虎”或“少八郎”)。这三代七子八虎,哪一代更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每一代“七子八虎”都有哪些人,以及他们各自都有什么厉害的本事?

杨家将第一代“七子八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将第一代“七子八虎”,也称“老七郎八虎”或者“火塘寨八虎”。他们是火山王杨衮和妻子金玉荣的七个分别叫“阿康、阿孝、阿仁、阿义、阿忠、阿凯和阿业”的亲生儿子(他们全名分别是:杨继康、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忠、杨继凯和杨继业),以及一个叫阿亮(杨继亮)的义子,也就是后来的高怀亮。

他们之中,武艺最好的要数老大杨继康、老七杨继业和老八杨继亮,老二杨继孝、老三杨继仁、老五杨继义、老六杨继凯的武艺也都还算可以。

杨继康是长子,武学天分非常出色,在《火山王杨衮》中,才十几岁的他就在与“飞鞭将”佘表的交手中,丝毫不落下风,打得佘表想要夺路而逃。

杨衮创立“杨家枪”后,由于“十二手绝命枪”太过霸道,所以,只将此绝招传给了杨继康和杨继亮。当然,本来杨继业也是有资格练这一十手绝招的,但杨继业已经弃枪学刀去了。

杨继康后来几经辗转,在幽州城附近定居了下来。后来,孟良闯幽州遇到困难,还得到了他的帮助。

杨继业之所以弃枪学刀,主要就是不愤父亲杨衮每次传授更高深的枪法时,总是先教老八杨继亮,等杨继亮学会了,才教他们。他不知道父亲杨衮是出于感恩之心,原来杨衮曾受过义子阿亮的先祖“白马银枪将”高思继的“代师传枪”之恩,所以,杨衮为了报恩,对杨继亮特别关照,在教授其枪法时不仅毫不藏私,还优先教其更厉害的枪招。因此,杨继亮的枪法,在兄弟们中显得更加突出,就不难理解了。

杨继业是兄弟中的另类,天赋极为出色的他,本来在跟兄弟们练习杨家枪的时候,枪法也是练得非常好的,仅比老八阿亮差一些。当他察觉到杨衮的“偏心”之后,一怒之下便弃枪学刀,从关羽后人关大烈处学到了非常厉害的春秋刀法。他下山后,又在家中找到了一本“金刀谱”,是其先祖金刀杨会的刀法。他如获至宝,又按谱练刀,最终练到了人刀合一的境界,在阵前赢得了“金刀杨无敌”的威名。

杨家将第二代“七子八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将第二代“七子八虎”,也称“七郎八虎”或者“杨家将八杆枪”(源自“一把金刀八杆枪”之说)。他们是金刀无敌杨继业和妻子佘赛花的七个分别叫“阿平、阿定、阿光、阿辉、阿德、阿昭和阿嗣”的亲生儿子(他们全名分别是: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和七郎杨延嗣),以及一个叫阿顺(八郎杨延顺)的义子。

他们八个,个个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其中尤以老大杨延平、老五杨延德、老六杨延昭和老七杨延嗣最为出色。

老大杨延平,鼎鼎大名的“少阳五将”之一。他是最早随父出征的一个,早在《赵太祖三下南唐》时,他便已经作为赵太祖特别邀请的英雄在寿州战场上大放异彩。面对“取杜女血”这样非常艰巨的任务,五大少阳将中的其他四将高君保、高君佩、郑印、冯茂均不得孙真人的信任。孙真人不是认为他们太粗鲁,就是觉得他们不够细心,又或者觉得他们武艺不如杨大郎,直到成功将后山的杨大公子请来了,孙真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杨大郎不负重望,在花家寨寨主花解语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孙真人交待的任务。最后,由于杨大郎在南唐战场表现非常出色,赵太祖亲自为杨大郎和花解语主婚,婚礼盛况空前。

老五杨延德,武学天分非常高,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出家后,还创立了“五郎八卦棍”,比肩其祖父火山王杨衮,成为了杨家将中的又一位武学宗师。

六郎杨延昭,枪法稍逊七弟杨七郎,但他智勇双全,又拜了方外高人任道安为师,对摆阵、破阵均有一套。他曾用500头大蛮牛,摆下牤牛阵,不费一兵一卒,打得韩昌大军败退六十里。最后,在战场上屡败韩昌的他成长为杨家将中威震三关的大元帅。#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七郎杨延嗣,兄弟中枪法最好的一个。他力大枪沉,凭借手中一杆丈八蛇矛枪,威震敌胆。曾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千里奔袭到幽州救驾,马踏辽营,力杀四门!一战扬名,从此成为辽军最害怕的杨家将!

杨家将第三代“七子八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将第三代“七子八虎”,也称“少八郎”或者“第三代七郎八虎”。他们这八位,指的是杨宗保、杨宗勉、杨宗英、杨宗飖、杨宗峰、杨宗孝、杨宗原和杨宗童。其中前七位是“七郎八虎”后代中的佼佼者,都是老杨家的血亲;老八杨宗童则是杨六郎的义子。

他们八个,每一个的武艺也非常不错。其中尤以杨宗保、杨宗英、杨宗飖、杨宗峰和杨宗童等五位更负盛名者,实力更强。

杨宗保,杨六郎和柴郡主的儿子,评书中第四代杨家将的核心人物。他从小白天上学,晚上习枪——一边在国子监上学,一边抽空练习杨家枪,是一个能文能武的高手。

特别是在《杨家府演义》中,杨宗保的表现非常出色。在那书中,最后带兵大破天门阵的并不是穆桂英,而是他杨宗保。

就算在其他评书中,杨宗保的实力在明显被拉低的情况下,尽管在战场上一度屡战屡败,但他勇气可嘉,从来不因为曾经被辽将打败而畏惧任何对手。除此之外,后期的杨宗保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他挂帅征西时,就连王敖老祖的徒弟狄青都非常佩服他。

杨宗英,杨七郎与杜金娥的儿子。身为太乙真人的徒弟,他无疑是自带七色光彩的,所以下山之后,很快就成为了杨家将中新的“王牌”,临阵杀敌,从无败绩(当然,这主要是他在《群仙破天门》和《少八郎扫北》中的表现。在《杨家将》中,他的表现虽然还是非常勇猛,但他的师父已经从神仙级别的太乙真人变成了世外高人级别的李天威了,所以在阵前变得有敌手了,比如黄凤仙和铜光阵的阵主沈达,分别凭借“三皇宝剑”和“如意金钩”的厉害,战胜了杨宗英)。

不管怎么说,在评书第四代杨家将中,杨宗英都是其中数一数二的高手。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恐怕也只有杨四郎的两个儿子杨宗飖和杨宗峰了。

杨宗飖主要见于《群仙破天门》,他是杨四郎与赵美琼的儿子,从小被金眼毛遂带到高山之上学艺。杨宗飖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不仅学到了狠猛的金钉狼牙棒之技,还学会了土遁之术。下山后,凭借高深的本事,屡立奇功。

杨宗峰,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的儿子。杨宗峰不仅与杨宗英是堂兄弟,还是师兄弟。因为他的师父广成子与太乙真人都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之一。

杨宗峰曾与杨宗英交过手,当时杨宗英看到杨宗峰在一条大涧旁救下了黄凤仙,两人举止非常亲密。他不知道黄凤仙已经答应杨宗峰要反出天门阵了,他以为杨宗峰被黄凤仙蛊惑,已经投奔了北国。所以,在杨宗峰前来认祖归宗的时候,他故意阻拦,两人最终大打出手。最后,误会虽然成功化解,但通过此战,也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实力表面上看难分伯仲,其实还是杨宗英要稍强一些。

杨宗童,杨六郎的义子。他原名任金童,他的亲生父亲是有“假六郎”之称——长得与杨六郎一模一样的“银枪将”任炳任堂惠。他从小被海空长老带到高山学艺,一去就是十几年。因此,直到任堂惠在云南昭通府舍命全交替了杨六郎去死时,他们父子也没能见上一面。

杨宗童下山后,被颜荣老道欺骗,以为杨六郎是他的杀父仇人,因此又认了颜荣老道为师。因为颜荣要忙于布阵,他便将任金童送到海外,由其师父金璧峰代为传艺。所以,杨宗童后来能成为金童阵的阵主,能一戟将韩昌刺成重伤,他有如此高的本事是有道理的。

三代“七子八虎”,哪一代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面可以看出,三代“七子八虎”都非常厉害。不过,相比第一代,后两代明显更胜一筹。因为第一代“七子八虎”只有老大杨继康、老七杨继业和老八杨继亮武艺非常不错,而第二代和第三代“七子八虎”,则个个的武艺皆非常不错。

那么,第二代和第三代“七子八虎”,又属哪一代最强呢?

不用问阿贵!明显是第三代“七子八虎”更强。为何这样说呢?

首先,他们的选择范围就不一样,第二代的“七子八虎”,选择的人群仅限于杨继业的亲儿子和义子中,而第三代“七子八虎”选择的范围则是“七郎八虎”(指杨继业的亲儿子和义子)的所有儿子(包括义子),因此,更有利于选到更强的高手;其次,第二代“七子八虎”学艺的老师主要是爷爷火山王杨衮和父亲杨继业(杨继业一开始也学过杨家枪,并且学得非常不错);而第三代“七子八虎”,很多人的师父则是世外高人甚至神仙级别的“高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因此他们的本事能差吗?

不信,我们随便挑几个第二代“七子八虎”和第三代“七子八虎”的人比较一下,比如杨六郎与义子杨宗童,他们在评书中是有过直接交手的,明显能够看出任金童是要厉害一些的;比如杨七郎与杨宗英,杨四郎与杨宗飖、杨宗峰相比,明显也是儿子更比父亲强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模式。所以,关于“三代‘七子八虎’,谁更强?”这个问题,侠哥的个人之见是第三代“七子八虎”强于第二代“七子八虎”,第二代“七子八虎”强于第一代“七子八虎”。

那么,三代“七子八虎”中,谁又是最强的那个人呢?

不用问阿贵,想想就知道,他就是杨宗英。

为何这样说呢?首先,杨宗英作为第二代“七子八虎”中最强者杨七郎的儿子,他的武学天赋肯定也是极高的;其次,杨宗英作为太乙真人的徒弟,他的师门背景太强悍了,十二金仙不是他的师父,就是他的师叔、师伯。元始天尊这种高高在上的神仙,在别人处他是高处不胜寒的存在,而在杨宗英那,却只是他的师尊而已。所以,就算他从师父、师叔、师伯或者师尊那学到皮毛,他的本事也是鲜有人敌的。所以,要问他们之中,谁更强?侠哥认为是杨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