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张明月

6月20日,踏在路上,热浪从脚底板子直窜脑门。

博山岳阳山南麓,旱田里的玉米蔫卷着叶子,无精打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生长期的西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熟的西梅

但南崮山南村,李超的30多亩西梅,在一家人的精心打理之下却神采奕奕,挂在枝丫上的果子青蓝里泛着白霜,虽远未到成熟之期,但已让人口角流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超

李超,29岁,边防军退役,干练里透着几分儒雅。“去年我通过抖音宣传,以19.9元家庭采摘模式进行销售,当时咱园子旁边的路上排满了车,有时候一天里我每两分钟就得接一个电话,后来好多都没能吃上咱家的西梅,到现在我还很愧疚。”

“俺外孙,最大优点就是实在善良、好钻研,咱这一棵树就能结100来斤果子。”75岁的姥姥最近刚晋升为“老姥姥”,幸福挂满脸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拇指肚大小的软枣猕猴桃

马家沟村,紧靠鲁山,毗邻沂源,是博山区最小的自然村。

半山腰里,150亩软枣猕猴桃,枝叶茁壮,果实累累,顺藤垂下的小猕猴桃已长到成人拇指肚大小。

“俗话说‘百年的树万年的藤’,咱这软枣猕猴桃就是藤类,种上之后不用换树,相对省人工、好管理。”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加强顺手整理着修剪下来的枝蔓,“这软枣猕猴桃浑身是宝,根茎叶都有用处。”

马家沟已有30多年的苹果、黄桃种植历史,远近闻名。

但近些年,树龄老化、品种老旧、村民老龄,问题随之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加强介绍软枣猕猴桃

经过考察,2022年开春,谢加强带领大家与大连润丰园珍稀果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了软枣猕猴桃数字农业示范园。“去年10月份,咱首茬软枣猕猴桃就收了5000多公斤,而且糖度要比普通猕猴桃高出10个点,价格是每公斤60元。”谈到收成,谢加强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今年这150亩,预计产量能在15000公斤上下,明年我们准备把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庄村的“阳光玫瑰”葡萄

博山区东部良庄村,曾有篆文碑镌“集贤村”,传为俞伯牙会钟子期之处。

小村被群山怀抱,是博山区三大泉群之一。

村里25亩“阳光玫瑰”葡萄住在数字控制水肥一体化的大棚里,刚被修剪为“8层”的葡萄穗,油绿发亮,顺藤看去,一串串葡萄像士兵列阵一般,煞是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帅介绍阳光玫瑰葡萄

2023年,良庄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学习,规划了25亩的“阳光玫瑰”种植园,总投资100万元,项目一期占地12亩,1500余株,估计今年亩产可达1500公斤;二期13亩,长势喜人,明年就能挂果。到丰果期,预计亩产最高可达4000公斤。“我们还规划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冷库,能保鲜储存2.5万公斤葡萄。我们是一手抓葡萄园管护,一手抓设施建设,将来还要借助近郊游,把我们村逐步打造成都市采摘、都市旅游一体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家村查看红薯长势

暑气逼人,232省道不时有大货车轰鸣而过,路东,北邢村的100亩“济薯26”蔓伸叶展,长得着实不错。

“我们这红薯是订单种植,一部分销售给济宁柳絮集团,一部分由制作薯条、薯片的公司上门收购,每亩产值大约4200元,粗略算下来,这100亩红薯一年收入40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家村算着他的经济账,“今年我们还开垦了15亩撂荒地,种植丹参,当年就能见效。”

走访博山区,很多村庄过去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遭遇过发展困境,但如今在博山区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的“一村一业”项目助力下,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村风村纪等各个方面,可谓变化喜人,好戏连台。

“今年,全区围绕“一村一业”项目‘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工作要求,在290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系统谋划总投资1.29亿元的‘一村一业’项目415个,实现各镇、街道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一村一业’项目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抓牢‘一村一业’,做强‘一镇一品’,抓细品牌创造,抓实农村‘三资’管理、金融赋能、科技支撑等要素保障,实现富民增收。”博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启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