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前两年的“报复性”复苏,演出市场似乎迎来了转折点。

上周,辛晓琪、黄绮珊等多位歌手演唱会北京站接连开唱。在“情怀杀”吸引诸多乐迷买票观演的同时,二级市场出现了多类折扣票种,一度低至2至3折,成为乐迷“薅羊毛”优选。诸如原价388元看台票仅售95元,亦或1180元的内场票最终仅需352元便能到手,也令乐迷直呼“便宜大碗,可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打折票的出现,也令购买原价门票的乐迷颇为不满,自认从“早鸟”变成了“冤种”,“既然如此还需要什么开票日?不如都来等最后抄底”。值得注意的是,门票打折在如今的演出市场十分普遍,更不乏出现“巨折”门票。

当演出遇上“打折热”

从原来的开票即售罄到门票频频打折,演出市场如今正暗流涌动。

其中,演唱会领域更是打折重灾区,甚至出现极为“羊毛”的折扣价。像五月天就因假唱风波影响,过往一票难求的溢价火热场面在今年鸟巢演唱会预售期间稍有冷却,甚至出现了罕见的低价折扣门票。

而在《歌手2024》经历“翻车”后,杨丞琳在今年举办的“LIKE A STAR”巡回演唱会厦门站、合肥站、太原站等后续场次,均不约而同陷入低价打折出售的境地,一度低至3折也未能卖空。类似的“羊毛”折扣票情况,即便是拥有一定口碑的海外歌手LAUV,以及大张伟、李荣浩等也未能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同样是大型演出的音乐节也陷入了较为密集的打折风暴。据诸多网友反映,在5月3日至4日举办的武汉满堂音乐节自4月底便在售票平台开始流通9至7折门票,原单日688元正价门票最低仅需481.6元;同样的,厦门元气森林音乐节则在3月22日进行普票预售398元、正价票498元,VIP票预售698元、正价票798元后,不过三日便所有票种降价100元至200元不等,这也令开票当日购买门票的乐迷大为不满。

当然,不定时的折扣也令不少演出面临大量投诉、退款诉求。比如今年满堂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等均因可使用平台的五一活动优惠券进行折扣价购买,最低可达到5折一张,但这令在开票初期以原价购入的部分乐迷拨打消费热线、发帖控诉维权。

此外,包括音乐会、音乐剧等类型的音乐演出,也同样陷入密集且力度之大的优惠活动。比如在5月底,原380元一张的中文音乐剧《雪拥蓝关》,开票一个月后可优惠至280元两张;而在端午假期,也有诸多网友反映,国风音乐剧《杨戬》也一度经由优惠机制可以2.8折左右购买一张原380元的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折扣优惠购买渠道,并非如过去一般是黄牛、路人牛的天下,而是由线上售票平台的促销。其中,最为乐迷熟知的二级票务平台摩天轮,便是消费者蹲守“薅羊毛”的主要来源渠道,该平台上“多卖家供票,低价优先”的机制,也令大量低价门票得以优先向用户展示。比如辛晓琪北京演唱会,便曾在摩天轮一天之内屡次降价,最低可以80元一张门票的价格进行购买。

除了摩天轮外,一级售票平台的大麦、秀动等也上线了不少打折促销活动。比如猫眼推出了“省钱星期四”,以周周4折起的价位进行优惠,给予相应的折扣机制。不仅如此,这些平台还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以文旅消费券的形式拉动文旅消费。比如今年四川绵阳市便发放了满100-50至满400-240不等的4种剧目演出券,供市民、外地游客在购票时进行抵扣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供给过量、消费缩减的背景下,目前演出市场的“二八效应”也愈发明显。

一方面,部分高流量、高热度艺人演出仍旧是一票难求,鲜少受到影响,甚至在二级市场炒出天价,比如周杰伦、张杰、薛之谦、凤凰传奇、时代少年团等演唱会门票便是如此。另一方面,在门票打折盛行的风气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而选择在临近开演之前抄底购入,导致大量老牌歌手、中腰部艺人抑或主办方也难逃低迷的售票境遇,不得不选择尽快打折抛售回款。

某种程度上,极具弹性的售票价格以及打折进行清仓的售卖手段,也反过来打击了消费者的购票意愿。不少消费者便认为,这无疑是在一点点拉低市场底线,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这股兴起的“打折潮”既是消费大众期待的“快乐羊毛”,也给演出市场敲响了警钟。

演出市场要变天了?

演出市场的“打折潮”,也侧面反映出市场过度饱和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自2023年以来,演出市场便进入多点开花的火爆时期,月均数十场乃至百场演出更是极为普遍。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内,仅仅5天全国各地便有超过30场音乐节、50场演唱会落地,而大量头部歌手的密集巡回演出,既快速掏空了核心乐迷的钱包,也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这一现象,也令乐迷群体愈加归于理性消费,注重性价比。比如在去年,张学友、陈奕迅等具有一定国民度、代表作的歌手演唱会几乎未见打折优惠,而在今年,却出现了多个票价档位折扣票。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如郭富城、水木年华等演唱会一般,即便折扣力度颇大也难售罄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从售票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走势放缓,票价虽较去年有所回落,但高价票、抑或是愈加精细化的分区售票现象,仍旧存在。这也令面临着不断走高的观演成本的消费者愈加望而却步,尤其是诸多演唱会观演位置出现“开盲盒”失败的情况也令演出市场争议不断。

其中,登上热搜的演唱会柱子票、铁窗票等遮挡视线的盲区票便是如此,比如今年5月,薛之谦、潘玮柏等歌手演唱会便出现了乐迷开出千元柱子票的争议,诸多乐迷也在社交平台吐槽称“投诉换座位看运气”、“宛若诈骗”等。

与此同时,并不统一的门票销售规则对于消费受众来说也并不友好。诸如愈加漫长的预售期、售出不退不换、扣除20%退票手续费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获得相应的受理解决,也间接影响着乐迷的购票与观演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言之,在“报复性”消费过后,受众观演的消费需求已然从重“量”到了重“质”,对于演出体验也有了更高的心理阈值。

因此,在追求高性价比观演的前提下,抄底高性价比演出的现象也愈加普遍。比如在今年2月的李克勤演唱会北京站,便出现了一股抄底热,大量乐迷在开演前两天才于摩天轮平台进行购买,以300元左右抄底原价1380元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更多的,则是在不打折、不溢价的一级市场无法达到预售效果,甚至难以回收成本后,选择遵从“不可抗力”因素来爽约。比如截止到今年6月,总计已有超过60场左右音乐节宣布延期或取消。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也影响着演出门票的折扣力度,包括联动打折套票、消费券抵扣、演出补贴等方式,以吸引优质演出落地,进一步激发音乐文旅的协同效应。比如今年5月,海南便出台了《海南省关于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及高品质优秀剧目文艺演出奖励实施细则》,对主办单位引进在琼举办国际知名或国内一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给予5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

由此可见,受市场环境、供求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者越来越谨慎,市场也逐渐回归理性,久而久之,“打折潮”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过来,这其实也在倒逼演出内容的精品化,毕竟要想赢得市场,终究还是要靠演出质量和口碑。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