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49省道是一条古道,是哈密最早的一条跨越天山连通南北的道路,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自南山口到口门子翻越天山的路段,风景绝佳,被游客称为“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景旅游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249公路盘山道路段航拍。(资料图片)

古时候,这条道路崎岖险峻。加之风灾雪患,一向被行旅视为畏途。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命兵部员外郎阿炳安率军民整修天山庙达坂。乾隆二十年(1755年)甘肃巡抚吴达善派员督兵重修这条达坂,整修盘道80余层,建造木桥70余座,并“留兵汛扫,往回护送”。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派遣张曜统领嵩武军进驻哈密,屯田修渠,善后治理。

当时进军巴里坤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天山顶到口门子一带古驿多年失修,只有人行小路,三十六盘险峻奇崛,部队车马辎重根本无法通过。

清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刘锦棠同驻酒泉,四月刘锦棠进发哈密,准备过天山至巴里坤再西进乌鲁木齐。张曜写信告知左宗棠,天山南路已经修治完善。左宗棠在回信中,建议“北路缭绕狭隘,雪融路滑,重设扶栏之举,诚不可缓。如能由尊处督厅协赶紧修治,功德无量。所需工料,弟当任之”。于是,张曜派兵整修,四十天后竣工。

从此凿平险阻,减低坡度,扩充路面,合并小弯。路修成后,面宽一丈五尺,平坦如砥,部队进军,行人走路,极感方便。而且还在险要的三十六盘立石贯木,设置栏杆,保障安全。

五月,刘锦棠率湘军逾越张曜伐石贯木树立扶栏的天山山道到达巴里坤,由巴里坤西进古城,六月过阜康克复了乌鲁木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光绪七年(1881年)刊印的左宗棠文集《盾鼻余渖》中收录了《天山扶栏铭》,该书目录中为《天山扶栏碑铭》。(图片来源: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为纪念将士之功,左宗棠亲撰《天山扶栏铭》,还特意寄送给朋友吴清卿,分享喜悦:天山三十有二盘,伐石贯木树扶栏。谁其化险贻之安,嵩武上将唯桓桓。利有攸往万口欢,恪靖铭石字龙蟠。戒毋折损毋钻剜,光绪二年六月刊。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嵩武军修天山北路铭》石碑(现存兰州碑林)。碑阳内容与《天山扶栏铭》几乎一致,碑阴为张曜书写的立碑缘起:“光绪二年岁在丙子,曜统嵩武军,屯伊吾卢,与古月氏壤相错,中界天山。山之北石径险仄,自巅至麓凡三十有二层,车驼陡降稍涉大意靡不颠踣。时湘阴相国恪靖伯左公督师新疆,驻节酒泉。寓书于曜,属派兵卒修整以利行旅。四十日工峻,左公乃撰铭词勒石以垂不朽,并识缘起于碑末。钱塘张曜书”。

《天山扶栏铭》是左公哈密印迹的华彩乐章,见证了左公一心为民,造福哈密的崇高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左宗棠全集》《哈密地区交通志》《甘肃金石录》

来源 | 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赵春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