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20日,是艾芜诞辰120周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首创了“流浪小说”的书写,开拓了新文学创作“边地文学”题材领域的先河,他像是一位以笔为剑、以纸为马的行者,用一生的流浪与书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被时代边缘化但又充满生命力的故事。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百态,也如一盏灯,照亮了人性深处的幽微之 处。在艾芜的笔下,生活的苦难与美好、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熔炼一炉。人们在他的作品里流浪、远行,读懂“文学是人生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6月14日,成都市新都区举行了“艾芜和他的朋友们”青年学术研讨成果分享会。6月19日,《赓续南行精神 承传百年文脉一一纪念艾芜120周年诞辰》主题活动在成都市新都区艾芜故居举办,以此纪念文学巨匠艾芜先生诞辰12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享誉现当代文坛的“流浪文豪”,艾芜1904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一座竹林流水环抱的农舍。彼时的巴蜀大地,正处于“死水微澜”的状态,一边是旧时代濒临终结时的寂静,一边是新探索的风起云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破与立,如同青春岁月的阳光,照亮了这位川西农家少年的心智。艾芜本名汤道耕,本是一个颇能体现古人耕读传家理想的名字,而五四一代新青年所呼唤的“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主张,深深影响了他,他给自己取名为“爱吾”,之后又慢慢衍变为“艾芜”,成为伴他一生的笔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新都区艾芜故居 图据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人民政府

艾芜的生命中始终不灭的是对远方的追求。他曾在1925年、1961年、1981年,启动过三次南行。20世纪20年代的那次南行,由于受蔡元培“劳工神圣”理念的影响,时间长达六年。其间,他在昆明做过杂役,在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在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包括赶马人、抬滑竿者、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等朝夕相处……种种经历,堪称一部20世纪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艾芜将这段时期描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的写作生涯。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一路上艾芜始终带着书、纸和笔,以及一只用细麻绳吊着的墨水瓶,在小客店的油灯下、野外山坡上,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远方、现实与劳苦大众,深深刺痛了他,却也深深启发了他,最终形成的那部《南行记》,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开拓了新文学创作“边地文学”题材领域的先河,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称赞艾芜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巴金推崇他为“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王蒙则高度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以脚步丈量大地、感知苦难,艾芜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深化。青年时期的他,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活体验,毅然离家出走,踏上了南行的旅程。从四川到云南,再辗转至缅甸、马来西亚等地,这段长达数年的漂泊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人生感悟。短篇小说集《南行记》这部作品不仅是他流浪生涯的见证,也是他对人性、社会、自然三者关系深刻洞察的结晶。《南行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作者在漫长旅途中捡拾的珍珠,虽小却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其中,《山峡中》通过讲述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流浪汉的生活,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的复杂交织;《人生哲学的一课》则通过一个青年在旅途中的遭遇,反映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觉醒。艾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丰饶的原野》,同样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与变革,细腻刻画了农民在新旧交替时期的思想变化,展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芜全集》

艾芜的作品,是边地风情的抒情长歌,里面不仅有对远方的追寻,更有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异域的风情与乡土的气息,这得益于他亲身经历的边疆生活。那一路的行走,他见证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坚韧,也体味到了大自然的壮美残酷。《漂泊杂记》以其细腻入微的文笔,通过回忆,让读者得以窥见西南边疆那片遥远而又神秘的土地。《春天》《落花时节》《童年的故事》《我的幼年时代》等作品,构成了他“故乡”系列的深情篇章。这些作品中,艾芜用笔触细腻地勾勒出“天府之国”的一草一木,以及那些在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人和事。与南行系列的异域风情相比,故乡系列更多了一份柔和与温暖,展现了艾芜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深沉情感。这些文字,是艾芜对过往生活的细腻回味,也是对生命源头的深情致敬,每一行都浸透着他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美好愿景。

透过作品,人们看见,艾芜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关于流浪、探索与成长的诗篇。他的故事,始于四川新都的一片翠竹之中,却最终在文学的长河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艾芜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当我们追溯艾芜的人生清流,观察这位“流浪文豪”的文学和人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作家强烈的现实主义观照,看到的是一个把文学作品写在大地上的浪漫背影。

敢于走出“舒适区”,在与现实的风云际会中,深刻地体验生活、见证时代。比起许多困守书斋、苦心经营的作家,艾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他有着强烈的深入现实、观察现实的愿望。艾芜的南行,从实际体验来说,无疑是一次见证苦难、见证危机的“苦游”,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走在这样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上,艾芜的南行又无疑是一次动人心魄的青春壮游。风雨的敲打、烈日的炙烤,最终锤炼出《南行记》的恒久意义。艾芜也用自己的行动,向后来的作家们诠释着好的文学作品是靠脚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芜同名作品改编话剧《南行记》演出现场 图据封面新闻

南行路上,风光无限,但艾芜始终保持着对人的关注。世上从来不缺好故事,只是缺少发现好故事的脚步与眼光。艾芜在南行途中,与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并且通过作家的敏感,从这些人的经历与故事中,看出个体的喜乐悲欢,更看出了时代的波谲云诡。当所有这些个人的故事被书写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那样一个时代里,整个劳动群体的命运。“我热爱劳动人民,可以说,是在南行中扎下根子的。憎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以及封建地主的统治,也可以说是在南行中开始的。我始终以为南行是我的大学,接受了许多社会教育和人生哲学,我写《南行记》第一篇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艾芜自己对写作《南行记》的剖白,也在诉说着他毕生对于有血有肉的文学追求。

斯人远去,但似乎又不曾远去。艾芜的文字、艾芜的精神,就如同他故乡的名字一样,早已化为汩汩清流,长长久久地流淌在文学的天地间。

本期话题

艾芜被称为“大师级穷游者”,你有什么有意思的穷游经历吗?评论区聊一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撰文/ 成博 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