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突然身染重疾,随之大限将至。

此时,即便他贵为帝王,即使对这个尘世有千般不舍,还是无法挪开命运的围篱。

弥留前,朱瞻基用哀求的目光望着母亲张太后,恳请她为自己达成心愿。

张太后抚摸着儿子的手,用温暖读懂了他的眼神,朱瞻基报以最后一抹微笑,放心地去了。

那么,朱瞻基到底有什么心愿没达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影视剧照

第一桩难事

按理,皇帝驾崩,张太后已是家国第一人,没什么可以难倒她,不过她明白,儿子留下的这摊子事肯定得谨慎思虑。

让我们先从第一件说起: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工部尚书杨荣力谏朱瞻基亲征。

无疑,杨荣是敏锐的,加之朱瞻基的正确判断,朝廷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很快平息。

大军还朝,朱瞻基带回两个人,一个是朱高煦,另一个则是吴氏一一在收罗二叔的后宫时,士兵发现吴氏相貌出众,便把她献给了朱瞻基。

但吴氏是罪臣之室,身份低贱,所以朱瞻基一直不敢把她带到紫禁大内,只好包养在宫外的陈符家。

多年来,两人育有一子,名叫朱祁钰,时年7岁。

张太后怎么办呢?《罪惟录》记载:

更一哥哥陈符家,急呼来……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宫,帝抱持哭。

张太后急忙命人把母子二人接进宫,不料,与父亲(丈夫)却是永别,而这个朱祁钰就是日后的景泰帝。

之所以对吴氏母子“急呼来”,张太后还另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祁钰影视剧照

艰难的决择

张太后,明仁宗朱高炽皇后,朱瞻基生母,《明史》载: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两宫慈孝闻天下。

意思是:宣德初年,军国大事大多请她裁定……仁孝慈善闻名天下。

不过,儿子拜托的第二件事令她很是踌躇一一到底该不该让他的独子朱祁镇(朱祁钰的身份未明确前)即位呢?

张太后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朱瞻基还有一笔糊涂账。

当年,朱瞻基娶皇后胡善祥,随之纳孙氏为妃。而这个孙氏自小入宫,与朱瞻基青梅竹马,即便晋升贵妃,还是想取代胡善祥。

期间,孙氏不知使了什么手段,胡善祥居然被朱瞻基断然废黜,不久,达成所愿。

但在张太后心中,从来不认可孙氏,相反处处维护胡善祥,还不断给她脸色看。无论孙氏对她如何献媚,终究于事无补。《明史》载:

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另外,还有一件事让张太后更费思量一一宫中盛传朱祁镇并非孙氏亲生,而是孙氏为获取朱瞻基欢心,稳固皇后地位,借宫女之腹夺得朱祁镇。

所以,从张太后对孙氏的态度来看,朱祁镇是否嫡出她是存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太后影视剧照

第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与此同时,宫中流言四起一一这则流言所涉的人和事,不但会毁掉张太后的声誉,或许还可能动摇大明根基。《明史.列传.卷一》载: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面对这个可怕的流言,张太后必须正视,必须快刀斩乱麻,因为讹言中的那个襄王正是自己亲生第三子,本文的主角一一朱瞻墡。

也许是这个流言挽救了朱祁镇,也许是这个流言才使得张太后痛下决心,但这个流言却让朱瞻墡差点问鼎。

接下来,张太后马上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声泪俱下地说:这就是天子!至此,流言平息。

在这里,笔者推测,“召立襄王”绝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群臣在质疑朱祁镇身份的同时,张太后一定想到过远在长沙就藩的爱子,有理由相信她一定动过这份心思。

可群臣为什么能揣摸到张太后的心思呢?我想除了朱瞻墡高贵的血统之外,一定还有他的过人之处。

下面,请允许我展开朱瞻墡,以及多年后还有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祁镇影视剧照

朱瞻墡是个什么样?

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张皇后(张太皇)嫡出第三子,大哥明宣宗朱瞻基、二哥越王朱瞻墉。

当然,三兄弟之间,朱膽墡肯定没法和朱瞻基相较,因为他是皇帝,但由于朱瞻墉比较平庸,所以在明史上朱瞻墡要比二哥出彩很多。《明史.诸王传》载:

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令誉。

这里的襄宪王就是朱瞻墡。一句“庄警有令誉”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说明朱瞻墡打小聪明机警,美誉相传。

熟悉明史的人大抵都知道,明仁宗朱高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贤明仁慈,可身体肥胖,不喜兵事,与父亲的天马行空相去甚远,所以一生步履蹒跚。

另一则,二弟朱高煦“骄纵不法”,时刻觑觎着太子位,还与三弟朱高燧一起伙谋制造了不少令他无法破解的死局,致使朱高煦在多重压力下活得极是艰难。

这就形成一个有趣的局面:朱棣的态度决定了朱高炽必须谨小慎微;而朱高煦却肆无忌惮、野马狂奔;那朱瞻基呢?不得不八面玲珑,充当灭火队员

按理,如何破局,和朱瞻墡关系并不大,可正是因为朱高煦这根搅屎棍,朱瞻墡才有机会在危急时刻一显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一个国家、两个监国

1424年,朱棣最后一次北伐,班师途中病死榆木川;同年9月,朱高炽仓促继位,可登基仪式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为什么呢一一防范在山东时刻准备着的朱高煦。

无独有偶,次年四月,南京多次上报发生地震,朱高炽派朱瞻基前去监国,其实他还有个小九九:想把京都迁回南京。

事隔月余,意外发生了。五月二十八日,朱高炽突然病重,于是朝廷立刻安排心腹去南京通知朱瞻基,信使刚出城不久,在位不到10个月的朱高炽就崩了。

权力出现真空,帝国继承人又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办?

张皇后(前文张太后)紧急召见杨士奇、张辅、夏原吉等商量应对之策,意见如下:

一:效仿朱棣之死,最大范围封锁消息,力争封锁到朱瞻基从南京安全返回;

二:调换北京城防,通知边关驻军严阵以待,警惕朱高煦或其他人犯上作乱;

三:打破常规,再设一个监国,主政朝廷,应对所有突发事件一一一经商议,一致公推五皇子朱瞻墡。

朱瞻墡临危受命,便出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影视剧照

即位惊心动魄

当年,朱瞻墡重任在肩,京都如何草木皆兵,已无法还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段史料去窥得一二。

这段史料来源于杨士奇为夏原吉撰写的墓志铭:(文中“忠靖”为夏原吉谥号)。

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朱瞻墡监国期间,始终担心汉王朱高煦(汉庶人)谋反。所以太后命夏原吉临机决断军国大事,并秘密筹划如何紧急迎回朱瞻基。

重要的是后面一段:朱瞻基即将抵京,文武大臣前去迎接,但张太后依然安排夏原吉和朱瞻墡继续留在宫中,高度戒备。换句话说,朱瞻墡干的是最危险、最累的活。

事实上,朱瞻基在回程途中,的确万分凶险,半道身中埋伏,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成功躲过朱高煦的绝杀,制造了宣宗朝的最大谜团。不过,这却不是本文的重点。

综上所述,问题来了,张太后和群臣为什么一致公推朱瞻墡监国呢?

因为从轮序上看,除朱瞻基外,朱瞻墡前面还有三个哥哥,怎么也轮不到他。

难道张太后藏着私心,危急时刻只相信亲生儿子?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她为什么不让次子朱瞻墉担任监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影视剧照

二次监国有讲究

接前文,朱瞻基即位不久,朱高煦突然在山东发动叛乱,杨荣建议皇帝御驾亲征,那么这一次,又由谁来监国呢?《明史.宣宗本纪》载:

己已,亲征高煦,命郑王瞻飐、襄王瞻墡居守,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大赉五军将士。

意思是:朱瞻基命二弟朱瞻飐、五弟朱瞻墡留守监国。

这里面很有讲究,第一:再次撇开了三弟和四弟;

第二:安排朱瞻飐、朱瞻墡同时监国,是为了让五弟制略朱瞻飐,因为“瞻飐暴历,数毙人杖下”,说明朱瞻飐比较残暴、遇事冲动,而朱瞻墡正是他需要的那枚定海神针。

事实上,朱瞻基亲征期间,兄弟二人的确不负所望。《明史》载:

各处所奏机密重事启知,遣人驰奏。如强盗、反狱等事不可缓者,即时启之施行;及修治军器之属,急用诸物,公同会计。

意思是:兄弟二人监国期间,遇到机密之事,绝不擅自作主,立即派人快奏山东,只是遇到小偷、反狱等不太紧急的事情才会自行处置。

另外,关于前线所需的军粮和武器,两位监国都要和大臣商量,一应保障。

不久,朱瞻基成功平叛,率军还朝,看见京城井然有序,对二位皇弟赞不绝口。

两年后,朱瞻基立年仅两岁的朱祁镇为太子,从而定下国本,这样一来,诸王就该到封地就藩了。

朱瞻墡欣然前往,至宣宗一朝,不曾回过京城。但有一点他万没想到,十年间,朱瞻墡这个名字经口首相传,已名动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影视剧照

造化弄人,这一次朱瞻墡与皇位差之毫厘

时间来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朱瞻墡、朱祁钰之间千奇百怪的事就开始了。

这一年,蒙古瓦剌分三路骑兵进犯明朝边境,太师也先亲率一队直扑大同、宣府。

消息传到北京,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朝臣反对,决定效仿父亲御驾亲征,结果在怀来城郊土木堡被围,50万精锐几乎遭全歼,给明朝致命一击。

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土木之变”。不仅如此,皇帝朱祁镇被俘,瓦剌骑兵用他为人质,一路叩关,剑指北京。

帝国岌岌可危、命悬一线。谁来领导这个国家呢?

责任系孙太后(前文的孙皇后)一身,尽管心疼儿子,但为家国计,她还是拿出了第一套方案。《明史.诸王传》载: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

意思:朱祁镇被俘去北国,诸王中,朱瞻墡的身份和名望最适合担纲皇帝。

于是:

太后命取襄国符入宫、不果召。

意思是:太后派人取来襄王朱瞻墡的金符,然后召小叔子入京。

使者出发了,不过此时形势却急转直下,因为瓦剌骑兵已潮水般涌来,所以,孙太后不得不听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建议: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着即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火线登基,带领全体军民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朱祁钰铸就辉煌,变身日后的景泰帝(明代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祁钰影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