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崩后,穆、敬、文、武两代四朝相继统治天下近三十年,可以说穆宗一房为皇室正脉的地位已基本上确立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帝统的角度看,会昌六年(846)三月,宣宗之立意味着宪宗以后,以宪宗朝太子、第三皇子穆宗一系四帝所延续三十年之久的帝统,被宪宗十三皇子宣宗一系取代。

1、唐宣宗的造神运动

宣宗为宦官矫立,并没有得到外朝李德裕等大臣的支持,因此“禅让”之路行不通。

在中国传统礼制中,正常的继统方式主要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宣宗叔承侄位,显然不能说自己是皇侄武宗的继承者,只有从其父亲宪宗那儿寻找皇位的正统性。

宪宗为元和中兴之主,具有很高的声望。即位伊始宣宗便在“至孝”的名义下对宪宗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思推崇活动。

《唐语林校证》卷一《德行》载:

宣宗郊天前一日,谒太庙,至宪宗室,捧斝而入,涕泗交下。左右观者莫能仰视。

同卷又云:

宣宗尝出内府钱帛建报圣寺,大为堂殿,金壁圬墁之丽,近所未有。堂曰“介福之堂”,宪宗御像在焉。堂之北曰“虔思殿”,上休憩所也每由复道至寺,凡进荐于介福者,虽甚微细,必手自题缄。

从宣宗种种悲痛欲绝的表现来看,似乎宪宗不是已经亡故三十余年,而像刚刚晏驾一样。

时隔三十年后宣宗仍能对父皇之逝反应如此强烈,这一“孝行”可谓古今罕见。

宣宗以众多功臣配享,表彰元和功烈,提高了宪宗在太庙中的地位,进而也表达了对宪宗的至孝之情。

不仅如此,宣宗命相的方式也十分独特,《新唐书》卷一七七《李景让传》载:

大中中,进御史大夫…为大夫三月,蒋伸辅政,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祷宪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让名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伸拜相在大中末,其事或有不实,但可见大中之时有拜相前在宪宗神像前祷射之仪。宣宗对宪宗的“至孝”可谓达到极致,甚至发展到把宪宗奉为神灵的地步。

2、唐宣宗为何要把唐宪宗造神?

宣宗生于元和四年(809),宪宗遇弑时,宣宗才十一岁,元和故事最多只是残留的某些模糊印象,所谓“追感永日”之说,尤其令人生疑。

在宪宗二十多个皇子中,宣宗并不得宠,甚至幼时宫中都认为其“不慧”,宪宗、宣宗父子之间感情大概也不十分深厚。

新驾崩的是武宗皇帝,而宣宗深切哀悼的却是驾崩已三十余年的宪宗皇帝,此间必然大有文章。宣宗煞费苦心地大搞宪宗崇拜,归根结底,无非是要“借尸还魂”,即通过对宪宗的哀悼活动突出自己与宪宗的血缘关系,向世人证明自己直接继统于宪宗。

为了证明自己是宪宗朝的延续,除了“哀思”宪宗外,宣宗还大规模地寻访并重用宪宗朝功臣子弟。

除杜胜、令孤绹、韦宙外,还有很多宪宗朝重臣子弟也在同样的理由下被宣宗破格擢用。

翰林学士裴谂因其为元和名相裴度之子而授翰林承旨,元和宰相韦贯之之子韦澳、皇甫镈之子皇甫珪大中初俱入充翰林学士,成为宣宗近臣。

宪宗所幸宦官吐突承璀数误军国大事,朝野侧目,宣宗继位后连擢其子吐突士晔为右军中尉。

从南衙到北司,到处都有宪宗旧臣之子充任显职,大中朝廷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宪宗朝”。

宣宗“慎重名器,未尝容易,服色之赐,一无所滥”,即位之初却主动地、有意识地寻访宪宗旧臣子弟,并一概赏以高官显爵,这其中自然有宣宗初立,需要培植亲信官僚的需要,但是政治亲信未必一定要从宪宗旧臣子弟中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宣宗有意识地网罗宪宗旧臣子孙充任朝官,堂上天子为故皇帝宪宗之子,堂下群臣为故皇帝宪宗旧臣之子,意在使朝廷看上去更像是宪宗朝廷的延续,从而表明自己是宪宗基业的真正继承者。

3、河湟之功的真相

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二十余州为吐蕃侵吞。会昌中,吐蕃政权崩溃。大中三年(849),吐蕃论恐热将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还唐朝。宣宗收复河湟,一洗朝廷百年之耻。

依惯例,“当命有司择吉日布六师,备凯乐献于九庙,陈于大社”。

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宣宗告功太庙的记载,而宣宗因河湟之功对宪宗进行追尊的记载却屡见于史端。

大中三年,群臣请宣宗加尊号,宣宗婉言谢绝,称“元和中将摅宿愤,常欲经营,属诛锄叛臣,未暇收复,今则恭行先志,克就前功”。

大中三年论恐热归还三州之地,其根据正是当年宪宗媾和时所提的条件。

宣宗正寻求统治的合法性,竭力把自己营造成宪宗的直接继承人,论恐热无疑给宣宗送了一份厚礼。

但是,执政的牛党官僚们态度则大为不同,反对收此三州。宰相周墀亦因谏止宣宗忤旨,罢为东川节度使,翰林学士郑颢面陈说“周墀以直言入相,亦以直言罢相”,宣宗虽然“感悟”,仍然不改初衷。

宣宗力排众议,甚至不惜背上拒谏之名仍坚持收取三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收此三州是宪宗夙愿,而完成宪宗夙愿是宣宗证明自己子承父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载:

宣宗已复河、湟三州七关,归其功顺宗、宪宗而加谥号。

博士李稠揣摩宣宗之意,提出废弃穆宗所立旧神主,重新改立新神主。

宣宗不能容忍穆宗所立宪宗神主,其不肯告功太庙的缘由亦可推知。当时太庙中宪宗神主以下,还有穆、敬、文、武两代四室神主,如果宣宗告功太庙,那么他就无法达到突出自己子承父志的政治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收复河湟也是武宗夙愿,武宗曾谋向黠戛斯索回安西四镇,会昌末又命刘濛巡边,侦察吐蕃虚实。宣宗若要告功太庙,恐怕只能算作继承武宗基业,这是宣宗所不能接受的。

4、对穆宗系四帝的“革命”?

宣宗既然自视为宪宗继承者,他就不能超越宪宗后穆宗系四帝统治天下三十余年的历史现实。

至于宣宗是如何处置穆宗一系诸帝势力的,由于诸史记载极为暧昧,我们无从详知。不过,政治斗争往往会首先在礼制上反映出来,当日政坛上的种种异动完全可以通过大中初礼制的变革来窥知一二。

会昌六年(846)十月,因宣宗新君登基,有司照例要告享太庙。

自东晋温峤以来,宗庙祝文子孙言“孝”,非子孙则不称,若旁亲则言“敢告”。

大和二年(828),文宗享敬宗皇帝祝文称“皇孝弟”,太常博士崔龟从等以为“上考《礼经》,无兄弟称孝之义;下征《晋史》,有不称旁亲之文”,要求除去“孝弟”二字。

会昌六年距大和不远,崔龟从本人大中初还官至宰相。此处祝文却复称“皇兄”,甚至连“孝”字也被删去,以常理推之,不当为礼官不知礼所致。

又敬、文、武三宗,仅在穆宗祝文之下附名而已,并无祝文。据是年六月定太庙之议,敬宗三兄弟共为一庙,有庙而无祝,礼官必不敢冒着“大不敬”的风险而擅作主张。

此两点足可明祝文称“皇兄”皆出自宣宗之旨。

盖宣宗自视正统,对穆宗以下均持敌视态度,故竭力回避“皇帝”这一称呼。穆宗相对于宣宗而言为兄,宣宗尚勉强以“皇兄”称之,敬、文、武三宗相对于宣宗为侄,宣宗干脆略而不提。

庙祝称皇兄不称嗣皇帝,直接折射出宣宗对穆宗以下四朝的否认态度。若结合宣宗收河湟而不肯告功太庙、不肯用穆宗所题宪宗神主等反常举动来看,宣宗拒绝承认穆宗及其三子先皇帝地位的态度是相当鲜明的。

众所周知,穆宗为宪宗亲自选立的太子,母郭太后为宪宗元妃,母仪五朝,天下人皆以郭太后所出的穆宗一房为宪宗正嫡。

而且宣宗生母郑太后与郭太后本皆宪宗嫔妃。但是郑太后入宫时是郭太后侍女,身份卑贱。如今宣宗贵为天子,郑太后好不容易做回太后了。但是郭太后自文宗朝起,已经做过三个皇帝的太皇太后,宣宗叔承侄位,仍须尊郭太后为太皇太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郭太后仍比郑后高一辈分。对宣宗来说,郭太后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于是,宣宗就想出穆宗、郭后为弑逆之党,抹黑穆宗系诸帝,使其背上弑逆恶名,从而丧失统治的合法性。

5、穆宗系四帝牌位如何处理?

宣宗既已将穆宗视为弑逆之臣,但是即便穆宗为逆臣,宣宗为宪宗十三皇子,还是没有资格以宪宗继承人自居。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宣宗又从元和末与宪宗一同遇弑的宪宗次子灃王身上大做文章。

《旧唐书》卷一七五《宣宗诸子传》载:

靖怀太子汉,会昌六年封雍王,大中六年薨,册赠靖怀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