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口感脆、味道鲜,鸭肠和鹅肠常常占据着火锅店“热销榜”的前几名。这体现了食客对鸭肠、鹅肠的喜爱,但并不代表放心。2024年4月下旬,记者分别在山东滨州和河南清丰县的两家肉类食品加工厂暗访发现,这两家的鸭肠、鹅肠产品,在生产中存在诸多卫生安全隐患,如工人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等。

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73%,较2022年下降0.13个百分点。这说明绝大多数食品是安全合格的,且合格率在不断提升。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食品存在,如记者卧底上述鸭肠工厂、鹅肠工厂发现诸多不堪入目的乱象,表明企业食品加工过程很不规范,其出售的产品大概率也不安全不合格。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对食品加工环境、工艺流程、容器、人员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反观上述两家工厂卫生状况十分恶劣。鹅肠车间里,工人穿着胶鞋踩鹅肠挤粪便,用血水染色,生产环境更是脏乱差;鸭肠车间里,经过去污、刮油后的鸭肠被随意摆在地上泡在污水中,经过简单过水搅拌、分装冷冻,被打上“免洗”标签出售。

作为食客,看到鸭肠鹅肠,大多干净卫生。然而,上述两家企业,鸭肠鹅肠加工过程脏乱不堪,而且销售的产品里面出现了头发丝,即从食品加工过程到结果,都令人感到恶心。当然,违规加工过程也注定产品结果不会合格。如果食用了这种鸭肠鹅肠,食客的身心健康让人担忧。这两家食品加工企业无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令人愤怒。

值得注意的是,清丰县这家企业曾被监管部门多次检查,但问题依然突出,说明检查及要求整改并没有“治愈”企业问题,那么监管质量就值得反思。而滨州这家企业,竟然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监管部门眼里还是遵纪守法的“乖孩子”。这给人感觉是,“重点龙头企业”或是企业的“保护伞”,而“乖孩子”大概是伪装出来的。

如今被媒体揭丑曝光,这两家企业好日子显然到头了,既面临被监管部门依法严肃查处,也面临被下游客户抛弃乃至追责的风险。在违法方面,不仅其食品加工环节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多项规定,而且车间内还有多名未成年人在工作,涉嫌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当各种违法行为被“秋后总账”,惩罚警示效果值得期待。

而要防止食品工厂变成“脏乱差工厂”,须让“阳光”照进食品加工车间。以上述两家企业为例,如果鹅肠车间、鸭肠车间均变成“透明车间”,监管部门随时可以通过远程摄像头抽查,下游进货商乃至食客可以随时查看其加工过程,恐怕企业没有空间也没有胆量如此对待食品安全。正因为缺乏外部有效监督,企业内部就变成了“脏乱王国”。

所以,我国在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的同时,还应该借鉴这种经验推行“互联网+阳光食品工厂”工程,将食品工厂加工食品的每个环节以及全过程都置于“阳光”下。由于食品安全事关重大,而某些食品企业又缺乏自律,这需要“让阳光成为消毒剂”。此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流于形式,须以严的考核问责倒逼监管者尽责。

我们要意识到,食品加工厂作为食品源头之一,不能丝毫偏离法治轨道,必须管好食品源头,食品安全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