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婺剧、板龙、鼓词、青瓷、陶笛、马灯、竹竿舞、香菇功夫……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有着深刻的记忆。如今,部分传统艺术走进丽水校园,不仅培养了一批喜爱、掌握传统艺术技能的学生,也让这些传统艺术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入校园的婺剧 频频让丽水学生在省级大赛获奖

前不久,第九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暨第二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浙江选拔赛落幕,全省的65位“小戏骨”同台飙戏。经过激烈角逐,缙云县舒洪小学的洪羽辰获得小金桂“金花”称号,缙云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培仁校区的王梓浠和缙云县壶镇幼儿园的田伊涵获得小金桂优秀称号。另外,缙云县新建小学编排的婺剧《帘洞云天》、缙云县舒洪小学编排的婺剧《九江口·救驾》还分别获得优秀集体节目“小银桂”称号和优秀集体节目入围称号。

就读于缙云县舒洪小学四年级的洪羽辰自幼喜爱婺剧,几个月大的时候,只要看到电视上漂亮的角儿就会跟着手舞足蹈。长大后,小羽辰最喜欢的就是跟着戏班围在戏台下看戏学戏。步入小学高年级后,课业逐渐加重,但认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洪羽辰也会抽出时间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这次,他参赛的婺剧选段为《提起虎牢鬼神愁》,舞台上,他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手眼身法,把骁勇善战、恃才傲物的吕布表现得淋漓尽致。

“洪羽辰是我们班的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年刚接这个班时,他对婺剧的痴迷,一度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校园婺剧艺术节每班要出一个节目,我们班从演员挑选到节目排练,从头到尾都是羽辰负责,我惊叹之余,也深受感动。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对婺剧居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赛后,402班的班主任杨璇老师如是说。

来自缙云壶镇幼儿园总园大四班的田伊涵,是今年省赛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别看她只有6岁,但在今年3月举办的丽水市第六届少儿戏曲“小金桂”大赛中,第一次参加市级大赛的她便用实力征服了评委和观众。

“从小我就喜欢看戏,每当附近有村子在做戏时,我一定会去看,而且是最捧场的,从开始看到剧终,看到精彩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喝彩。”对于自己与婺剧的结缘,田伊涵说就是喜欢。

父母也经常鼓励田伊涵积极参与各种比赛,从戏曲到声乐,田伊涵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这次比赛中,当她知道自己的分数时就很不满意,作为母亲除了心疼外,只能鼓励她比赛就是比赛,靠的是实力。”田伊涵的妈妈说,毕竟女儿才学了10节戏曲课,也想以这次比赛为契机,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梓浠是缙云县实验小学培仁校区202班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学习婺剧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她的戏曲启蒙授课老师都不禁感叹:“小小年纪声音清丽,气息稳重,高音漂亮,是个好苗子!”

幼儿园三年,王梓浠每天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婺剧的养分,基本功的训练很辛苦,但她乐在其中。上了小学以后,课业压力随之而来,她还在自创节目中把作业融入到婺剧中。“剧里的台词既是我学拼音的素材,也是我阅读打卡的内容。学数学,我就把压腿下腰的次数、转圈的圈数用来计数。”王梓浠说,在做作业的同时,她的基本功训练也完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梓浠表演的《扬鞭出征》,获得了缙云县“仙都之秋”艺术比赛一等奖。她扮演的薛平贵获得2024丽水市市级小金桂称号、2024浙江省小金桂优秀称号。“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抱着婺剧的精神,继续去发光,也希望这些光可以成为我的骄傲。”王梓浠说。

三位“小戏骨”的获奖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外,离不开学校的文化浸润。

在新建小学,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婺剧社团的同学们在校园的角落里练习婺剧的场景。随着指导老师丁苏萍的一声令下,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从最基础的身段练习开始,一举手、一投足,都力求做到规范而优美。“小戏骨”们挥舞小小的胳膊,时而上扬、时而下摆,抬腿、踢腿,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十足的劲道。

据了解,丁苏萍老师自己也是婺剧爱好者,她将自己对婺剧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4年来,她不仅经常给学生们讲解婺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会精心策划各种婺剧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展现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瓷、鼓词、板龙 多样传统艺术在校园大放光彩

缙云县长坑小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因此设立了多个传统艺术社团,包括剪纸、书法、绘画、婺剧、扎染、拼豆、扭扭棒、粘土和羊毛毡等,每天下午的社团课时间,同学们纷纷涌入社团的活动室,开启一场艺术之旅。

学校还定期举办每月一次的社团展示活动,前不久的“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了“旷野生花”画展,全校347名乡村孩子用色彩描绘梦想。校长麻涵佳说:“我们学校的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体现在社团课上,还通过日常社团课、特色活动和校园环境营造等方式将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青田石帆,为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在一些重大节日老百姓都会舞板龙。

当地的孩子们对板龙也是耳濡目染,于是,青田县腊口镇中心幼儿园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了《红红火火中国龙》主题下的“寻觅龙”“探秘龙”“玩转龙”系列活动,通过亲子调查、谈话交流,聘请石帆当地专业制作板龙的潘师傅定期到幼儿园给大班段的孩子讲解制作板龙,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传统节日习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参与龙的主题活动中,我了解了龙的形状和特征,还通过舞龙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非常有趣。”小柚子小朋友说,今后他要多多运动,争取长大后舞更大的板龙。

幼儿园园长谢巧萍说:“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向幼儿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他们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笛是一种古老而别具特色的陶土制乐器,小巧古朴,声音穿透力强,音色通透清脆,易吹易学的民族乐器。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立足实际,依托课后服务,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其中陶笛社团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每周三下午,陶笛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舌技巧、控制气息,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尽情享受着古香浓郁的陶笛散发出的迷人芬芳。社团成员陈孝翔说:“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自从参加陶笛社团后,在吹奏乐曲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我的音乐技能,而且对音准、节奏感、乐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陶笛社团的余碧霞老师说:“陶笛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增加了特长技能,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锻炼了肢体协调配合能力,让学生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表现力。”

一个鼓,一块板,以鼓和板相互配合演奏的说唱艺术,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丽水鼓词。丽水鼓词有200多年的历史,传统鼓词以盲人演唱为多,口传心授。自2021年起,莲都区刘英小学在拓展性课程中开设鼓词新韵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授课,每周一节课,从先教丽水话再学鼓点节奏最后再自编自唱的方式进行。

叶晓玲就是其中一位老师,她演绎的丽水鼓词《师父的眼睛》在去年获得了2023“万年上山·诗画浦江‘中华颂’第十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获评“最佳剧目”,经验丰富的她用心为学生传授丽水鼓词唱法,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加入学习的队伍中,让丽水鼓词代代相传。

雷承睿同学是在学校了解丽水鼓词的,通过选拔后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他说:“丽水鼓词非常有趣,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校园生活,同时也通过这项课程,让我更加了解丽水的传统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传统艺术带入课堂,如龙泉市小梅镇中心小学依托瓷乡资源,传承青瓷文化,每个星期给同学们开设一节青瓷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触摸和感受青瓷文化。松阳县大东坝镇中心学校把当地的山边马灯和汀州诵读作为传承项目,通过开展具有少儿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撷取题材,让学生走进民间文化,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丽水日报 记者 吕恺 通讯员 周萃 吴芙蓉 朱茜 陈云峰 宋敏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