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4968篇文章

鱼腥草具有独特的气味与与风味,在许多地方的餐桌上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佳肴。特别是在云贵川等地区,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习惯于将鱼腥草的嫩根茎采摘下来,洗净后或凉拌、或炒制、或烧汤,让那独特的鱼腥味与各种食材调料碰撞融合,变成一道道色味俱佳的菜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沉浸在鱼腥草滋味的同时,不要忘了它深藏不露的药用价值。

鱼腥草的药用历史

鱼腥草还有折耳根、猪鼻孔、蕺菜等别称,它的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我们平时作为食材主要吃的是它的根茎,而作为药材,它的入药部位为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腥草药用历史十分悠久,鱼腥草古代文献中多以“蕺”、“蕺菜”为名,“蕺”之名最早收载于汉魏时期的《名医别录》,被列为下品,称其“味辛,微温。主治耀螋溺疮,多食令人气喘”。

而“鱼腥草”这个叫法作为正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履巉岩本草》中,其目录及药图均题作“紫背鱼腥草”,云“性凉,无毒。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每用少许,捣烂取汁,以凉水漫服。”书中首次将鱼腥草的性味由早期著作中记载的“味辛,微温”改为了“性凉,无毒”,也是第一次收录鱼腥草具有解暑热的功效,可用于中暑。之后,“鱼腥草”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鱼腥草的现代应用

现在,鱼腥草收录于《中国药典》中。

【性味与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贮藏】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腥草作为肺痈要药,临床叶应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等疾患;同时它的利尿作用,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频涩痛等。

鱼腥草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鱼腥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放射等药理作用。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这是因为它含有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癸酰乙醛能显著抑制某些化脓性细菌,如金葡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的活性。另外,癸酰乙醛对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假丝酵母、孢子丝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也表现出抑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腥草的鱼腥气从何而来

鱼腥草之所以称为“鱼腥草”,是因为它拥有特异性的鱼腥气,那这股鱼腥气从何而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腥草这让人印象深刻的气味来自于它自身所含的化学物质——癸酰乙醛,这种化学成分还有一个以鱼腥草命名的俗称,叫作“鱼腥草素”,上文也提到它是鱼腥草具有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挥发油,拥有一股鱼腥味。但死鱼身上散发出的鱼腥味与鱼腥草素可没有什么关系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癸酰乙醛的结构简式

鱼腥草的流言

关于鱼腥草的流言曾入选《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言八: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吃了会损伤肾脏,甚至致癌”

“真相:鱼腥草不含马兜铃酸,且目前尚未见鱼腥草导致肾脏疾病的报道,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物质会损害肾脏。”

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鱼腥草也在可食可药的中药材之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流言,是因为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成分,大家一谈“马兜铃”就色变。不过并非所有结构的马兜铃内酰胺都有肾毒性,有毒性的是马兜铃内酰胺A-I,而鱼腥草所含的是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AII、胡椒内酰胺A、马兜铃内酰胺FII、三白草内酰胺,且它们在鱼腥草中的含量十分低。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鱼腥草性寒,对于体质虚寒的人来说,不适宜食用。另外不可长期过量食用,《食疗本草》云“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再次品味那美味的鱼腥草时,不妨也多了解一下它的药用价值,让这种神奇的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编者:张叶琪

责编:姚俊 张叶琪

审核:谢东浩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叶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药剂科,主管中药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度医院优秀员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会员。荣获2021年度《本草光华》YYDS奖。通过上海市医药临床培训中心举办的传统中药饮片鉴别与炮制人员传承培训;在工作中,坚持“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