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魂和魄的区别和关系,自古以来,百家争鸣,讨论不断。该理论主要被中医和道教吸收,并加以修改,不断充实,建立了新的系统,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生死观和民族文化,并作为传统代代相传。尽管整体上有各种不同立场的学说,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神魂形魄、阳魂阴魄。

简单地将“魂魄”理解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或把魂魄作为类似于天主教中的灵魂概念来理解都是不准确的。

在道家,魂魄与阴阳、天地和“道”这一宇宙的本源和万物运行的轨道紧紧相扣,同理,把个人、社会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阴阳平衡、互体和相互转换的性质,成为一套逻辑自洽的生命学说。

它最初主张“道”主宰下的自然和万物的生生不息,而不是作为个人的存在的无限延续,后来诞生的道教则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魂魄的修炼术维系后者。

道家的魂魄观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附着性,所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承认物质的重要性,并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换、互依互根的特点,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和无神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魂与魄的含义

“魂魄”是产生于中国的一种对于人类生命机制及死后归宿的解释,它将人生命的物质与精神两部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即将人的精神部分拆解为主宰主观意识的 “魂”,和主宰人身体的内在成长运动轨迹的“魄”,类似于“潜意识”。

“魂”指人的主观精神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