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戴上眼罩,小华(化名)在花园中缓缓坐下,聆听流水的声音,感受鸟语花香……“我好像‘联结’到了自己,感受到情绪在体内流动。”小华所在的花园,正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疗愈花园——愈园。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画卷上,家庭往往是最先着墨的一笔。”6月16日,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陈发展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享,在日常接诊中,他遇到过许多无助的青年,小华便是其中之一。

“小华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母亲长期受健康问题困扰,父亲则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导致小华在情感交流和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加剧了他的心理压力。”陈发展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疗愈花园——愈园。受访者供图

“小华会定期来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在治疗期间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一回到充满压力的家庭环境,病情就会反复,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陈发展认为,治愈疾病不仅需要科学的医疗干预,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样不可或缺。“我常常思考,如何能让患者在治疗之余,找到一个远离原有环境压力的避风港,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基于此,陈发展萌发了创建“愈园”的设想。不同于传统的治疗环境,“愈园”将公园“搬”进了医院,让自然元素融入治疗空间,帮助患者在接近自然环境中增强心理复原力。“‘愈园’不仅仅是一个花园,它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让患者有机会暂时离开原有的家庭系统,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陈发展解释道。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携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探索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愈园’将环境心理学、园艺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科学利用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的正面影响,通过精心设计的自然景观,如声景(如流水声)、嗅觉刺激(如花香)、视觉享受(四季植物色彩变化)等多维度感官体验,促进患者的自我意识提升。

“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季节性植物的生长周期、颜色变化,都蕴含着对人心理的微妙影响。”陈发展强调,通过在愈园中引导患者深度感知这些自然现象,不仅能即时减轻其紧张情绪,还能激发内在的情感流动,增强情绪体验的深度。这与环境心理学中的“亲生物性”理论相呼应,人类天生对自然界的亲近感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我们希望通过愈园的体验,让每位接受治疗的青少年意识到,家庭虽赋予了生命的底色,但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人生的画布上,绘出更加绚烂的色彩。”陈发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