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在《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中写道: 愁占蓍草终难决,病对椒花倍自怜。

诗人表达了在新年之际,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即使借助占卜也不能轻易做出决定,同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自怜。

诗中所提到的蓍草便是古人用来揲蓍占卜的道具。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占卜文化,其中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龟甲灼纹之术,而使用植物进行占卜的习俗,则显得更为神秘莫测。在这众多的草木之间,有一种名为“蓍草”的植物,赫然承担起了古代卜筮的重要角色,其地位之独特,以至于孔夫子亦曾对其推崇备至。这不禁激起人们心中的疑惑:究竟何方神圣,这看似普通的蓍草,竟能跨越千年的时光,成为古人探问天机、预知未来的秘密武器?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古老智慧的面纱,探寻蓍草背后的神奇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悠远的洪荒时期,面对自然界的纷繁复杂与未知,古人类在认知的朦胧中蹒跚前行,他们渴望洞悉万物运行的轨迹,却受限于知识的匮乏。自然界的微妙信号虽蕴含天机,却非随时显露。于是,在心灵的渴求与外界的不可知之间,古人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借助特定物品所呈现的偶然之象,试图解读未来,解答内心的疑惑。这便是占卜艺术的萌芽,一种在迷茫中寻求指引,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敬畏相结合的古老智慧。

在中国古老的占卜实践中,两大神秘媒介尤为突出,它们便是龟壳与蓍草,这一对历史的见证者,在浩瀚的古文献中屡被提及。

《周易·系辞》记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

此言道尽了在古人眼中,这二者作为天地间信息桥梁的无上地位,它们不仅是预测未来的神器,更是指导世人行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幕后推手。

在华夏古老的占卜体系内,两种方法各司其职:以龟甲裂纹预知未来称为“卜”,而运用蓍草枝条探寻天意则谓之“筮”。

《礼记》的记载中清晰划分了二者的界限:“龟为卜,策为筮”。《史记·龟策列传》载有:“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此言彰显了在古代皇朝,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困惑,帝王皆倚重蓍草与龟甲之卜筮,作为决策的神圣依据,其地位之尊崇,实践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皆晓,古人为何择龟壳作为卜筮之器,皆因其龟寿绵长,被视为自然界中灵性满满的智者象征。当炽热火焰舔舐龟壳,噼啪爆裂的声响回荡空中,仿佛是上苍借此通道,低语其密意。而龟甲上随之蜿蜒展开的裂纹图谱,每一曲折、每一线条,都被视为蕴藏着宇宙的深邃智慧与未来的隐秘启示,引人无限遐想与探究。

同龟一般,蓍草在古人心目中亦是灵性非凡的存在,相传其寿命可达千年之久,承载着非凡的宇宙信息。

据《易纬》援引古代经典所述:“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

西晋博学者张华在其《博物志》和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都有相关记载,这些记载,无疑赋予了蓍草超乎自然的生命力与神奇力量,使其在古人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溯蓍草成为古代占卜圣物的起源,民间传说将其根源归于远古时代的伏羲氏。伏羲,尊称为太昊,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及太极八卦的奠基者,其地位不言而喻。

据《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

据此传说,伏羲正是取材自这园中特异的蓍草干茎,通过排列组合这些茎杆成各式图样,终得启示,绘制出了蕴含宇宙哲理的太极八卦图谱。伏羲在创制《易经》的奥秘过程中,伏羲凭借蓍草这一媒介,获得了与神明沟通的能力,从而开启了预知未来的大门,使蓍草化身为预测吉凶的神圣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迈入西周时代,《周易》学问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其中蕴含的伏羲八卦智慧,特别是通过细致数算蓍草枝条以揭示卦象的神秘实践,升华为了道家哲学体系内不可或缺的占卜仪式——“揲蓍”术。根据史料留存,这一时期,自帝王以至于贵族学者,皆热衷于运用揲蓍之法,寄望于借此桥梁沟通天地,洞悉自然与社会的深层联系,觅得生活的方向与决策的灵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远古时期起,历经漫长的岁月,龟甲占卜与蓍草占筮作为两大预测手段,一直是并驾齐驱的存在。起初,因蓍草便捷且易于获取,它多用于人民日常的福祸预知;相比之下,关乎国家社稷的重大决策,则更倾向于采用仪式感更甚的龟甲占卜。然而,这一平衡局面的倾斜,直至孔子对蓍草占筮给予了高度赞扬与推广,才使得蓍草逐渐登上了神圣的预测之巅,并慢慢在某些场合中取龟甲而代之。

实际上,蓍草除了生命力顽强、岁寿悠长之外,其形态也极为适合占卜之用:茎秆修长笔直,质地如同坚竹,即便干枯亦韧而不易折,恰为卜筮提供了完美的自然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对蓍草的尊崇,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深嵌入了文化与情感的维度。在西汉韩婴编撰的《韩诗外传》中,有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刘蓍遗簪”,生动体现了这一点。故事叙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偶遇一处名为少源的地方,目睹众人采割蓍草,其中一名女子因失去一支蓍草制成的发簪而悲泣不已。面对弟子们的疑惑——为何遍地皆是蓍草,失去一支簪子却如此悲伤,女子解释,这支簪子是亡夫亲手制作,陪伴她度过了无数日夜,新制的任何一支都无法替代那份情感的寄托。孔子听后深受触动,意识到物件背后的情感价值远非外人所能轻易衡量。这一故事,后来成为了“刘蓍遗簪”的典故,寓意着对过往情感的深切怀念与不舍。

孔子对蓍草的推崇,不仅因为它在卜筮中的实际效用,更因为它成为了连接人与记忆、情感与哲思的桥梁,让看似简单的占卜仪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与生命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