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阅读“易注”,潜心钻研,跨越时空,对话古贤

《周易》中的“注”,乃是后世之人对《周易》原文的解释和阐发,对于理解《周易》的深奥含义至关重要。

后山道师曰:《周易》的“注”,虽非原生,却如同星辰之于夜空,以其璀璨闪光照亮了晦暗深邃的“易”之空间。

自古以来,太多的人倾注心血,以期真正掀开《周易》的神秘面纱。他们或以文字,或以图象,或以数理,各抒己见,共同织就了一幅漫长的易学画卷。

“注”在《周易》中的作用,犹如钥匙之于锁,桥梁之于左右两岸。“注”不仅是对文字的简单解释,更是对卦象、爻辞内涵的深入挖掘。

《周易》之“注”,也是历代学人文化智慧的凝聚。汉之郑玄、唐之孔颖达、宋之朱熹,皆有独到的认知。他们或重训诂,或侧义理,或结合时势,使得《周易》注释呈现出多元面貌。

各代学人对古代典籍的注释,不仅帮助后人理解奇妙的古人思维,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学术风气和思想变迁。

后山道师云:《周易》之“注”,不仅助人理解文辞,而且予人思维启发。

许多注家通过对《周易》的析解,提出了哲学观点和人生道理。然而,“注”亦有其局限性。

每位注家的个人经历、学识背景不同,其注解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阅读《周易》的注释乃至“翻译”时,既要汲取各家之长,也要明辨各家之短,以求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周易》的“注”, 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随着时日演进,许多古老的注释,本身已然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也是洞察华夏传统文化的窗口。

后山道师云:阅读“易注”,潜心钻研,跨越时空,对话古贤,感受智慧与情感,不亦乐乎。

《周易》的“传”含古代史、哲、教、文等元素

《周易》分为“经”与“传”两大部分,其中“经”指的是卦辞和爻辞,而“传”则是对“经”的解释和阐发。

《周易》中的“传”, 主要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和《说卦传》等十翼,也即十篇文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周易》的“传” 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据考察,它们是多人对《周易》原经文做出的解读和发挥。

《周易》的这些“传”,不仅丰富了全书的内涵,也反映了华夏古代思想史的演化脉络。

《彖传》,是对卦辞的解释,通过对卦辞中的关键词汇进行分析,演绎、延申卦辞背后的含义。

如《彖传》解释“乾卦”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不仅强调了乾卦的创始性质,也阐明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乾元所生的观念。

《象传》,是对爻辞的解释,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爻辞的意义更加具体和生动。

如《象传》解释坤卦的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这样的解释使得爻辞的含义更加具象和引申了。

《文言传》,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进一步阐释《周易》经文,增强了经文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文言传》中的一些篇什,如《系辞上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等,已成为华夏文化中的经典名句。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说明,认为其顺序排列反映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杂卦传》和《说卦传》则是对卦象和爻象的具体解释,它们在对卦象和爻象的分析中,充分运用了《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

《周易》的“传”, 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文学价值甚高,是华夏古代文学的瑰宝。

《周易》的“传”也是研究华夏古代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的重要资料。

后山道师云: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现代读者在阅读《周易》的“传”时或会感到晦涩难懂。因此,需要恰当地进行新的审视和新的解析。

《周易》的“传”是打开《周易》的钥匙,也是文化的产物。

打开“易传”之窗,照亮华夏传统文化的貌相和脉络,可以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远东族群的古代“智慧”之学,服务当世和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