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朝代发展下来,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如今我们也以各方不同的菜系特点将它们区分为几大菜系,比如湘菜、川菜、粤菜、江浙菜等。

每个地方的菜品都具有代表性,酸、甜、辣味道各异,各式的美食文化造就了中国菜系的色香味俱全和丰富多彩。翻开中国美食的进化史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饮食习惯也不断地更新迭代。

之前网络上有过一个热梗,即“没有一只动物可以活着走出广东”。说出了广东地区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实际上不仅在广东,乃至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样,只要能吃的绝不含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他什么飞禽走兽,先上一波调味料,准能烹饪出一顿美味。中国人能接受吃很多动物,但唯独猫肉不太敢轻易尝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史料记载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填饱肚子,那就没什么不能吃的,特别是在那种饥荒年代,更不需要挑剔了。所以咱们如今的美食领域如此宽广,估计跟老祖宗饿过有很大关系。

在古代社会里,寻常百姓家是很少能吃上肉的,一年到头估计也只能等过年那一天了。除非家中有人会打猎,不然靠着家庭收入开荤是有点不太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野兽的肉总是比家禽要香很多,估计是因为生长环境不同造成的。就像我们今天认为散养在山林里的鸡总比那些在大棚里喂养的要好吃一样。

不过我国出台有野生动物保护法,现在可不是什么动物都能吃的,搞不好会触犯法律,但是古代却没这种规定。所以老祖宗尝过的美味,可比我们要多得多。

在日常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肉类,大多数就是鸡鸭鱼和猪肉。根据地域的不同,主打的肉类也不同。比如北方多牛羊肉,而南方人比较喜欢吃猪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其他肉类并不常见,如狗肉、蛇肉、老鼠肉等。这么多肉类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不过也会有人疑问,为何没有猫肉呢?猫肉确实不常见,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吃过。

难道古代人都不吃猫肉吗?也不尽然,据说是因为猫肉不好吃,被中国人给嫌弃了,具体情况真的如此吗?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过这样一句话:“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般吃狸肉,猫肉因为口味不好,所以没有被列入食品的行列,久而久之吃它的人就少了。猫肉有那么难吃吗?显然古代人是尝试过的,所以才有“不好吃”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猫肉的味道,书中记载是“味甘酸、咸”,按照古代人的饮食习惯,确实不太适合。除了味道外,恐怕还有口感的部分原因,总之自古以来吃猫肉的记载很少。

猫肉的价值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算猫肉在大众评选中落榜了,但不代表真的没人喜欢。所以在记载之外,吃猫肉的例子也还是有的,首先是因为猫肉的营养价值。

根据中医理论,猫肉具有补虚益气、疏风通络、软坚散结的功效,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猫肉除了吃还可以入药,可以治疗虚劳、风湿痹痛、瘰疬、恶疮、烫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功效上来看,体质虚弱或者患有风湿痛等这些疾病的人都可以食用猫肉来作为食疗。不过有湿毒的人不能吃猫肉,因为这样毒气会被加重,到时候可能会导致某些并发症。

除此以外,患有慢性湿疹类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宜吃,再者孕妇忌吃。所以猫肉用来入药比较多,作为食物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不过会吃的中国人自然不肯放弃任何机会,在粤菜系当中就有一道名菜是以猫肉为主打的,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龙虎凤”,是当地一道传统的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道菜以猫肉、蛇肉和鸡肉作为主打肉类,蛇因为形似龙,所以广东人雅称为“龙”;猫则被雅称为“虎”,不是有句话说的是:“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嘛;而鸡一直被类化为凤,这道菜得名也就因为如此。

“龙虎凤”因为健脾开胃、营养价值也高,所以成为秋冬季节很受欢迎的菜品。不过现在也只有大酒店才能品尝得到,要么只能买材料回家里自己做了。

看来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并非传说,被李时珍点评为“难吃”的猫肉,到了他们的餐桌上都能成为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这是精准诠释了那句网络热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猫肉可以食用,那为什么吃它的人那么少呢?除了难吃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那当然是有的,而且还很多。

不吃猫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