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

对于儿童身心健康

和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

对儿童的生活质量、记忆力、学习、

注意力、情绪和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1.睡眠是什么?

睡眠是指一种自然、可逆的周期性生理和行为状态,其特征是意识的改变、感觉活动相对受到抑制、肌肉活动减少、对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减少,常伴随典型的身体姿势(如闭眼、卧位),并可恢复清醒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眠约占据人生1/3的时间,而在儿童期占比更高。睡眠的发育变化一定程度上是大脑发育成熟的结果,也反映了生物节律系统、日常生活、环境要求的变化。大量研究表明,睡眠在质量、时长和节律方面的紊乱不仅会干扰儿童体格生长、免疫功能,还会造成儿童行为、认知发展及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广泛损害

2.儿童健康睡眠的标准是什么?

良好的睡眠在不同场景或不同的人都不一样。儿童健康睡眠的特点是主观或照顾者对睡眠的满意、适合年龄的睡眠时长、清醒时高效率和持续的警觉性以及健康的睡眠行为。其中适合年龄的睡眠时长是指符合不同年龄生理节律特征的睡眠时间。

清醒时高效率和持续的警觉性是指健康的睡眠应该有助于减少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的睡眠压力,从而增加警觉性和减少困倦感。健康的睡眠相关行为是指规律的睡眠时间安排、一致的就寝时间和就寝程序、恰当的睡前行为和亲子互动,避免影响睡眠的咖啡因摄入、电子产品使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孩子多久入睡是正常的?

孩子从上床准备睡觉到入睡所需时间小于20 min是正常的,如果入睡时间超过20 min,需要寻找引起入睡困难的原因。

4.影响孩子睡眠的家庭因素有哪些?

家庭和父母的参与是孩子获得健康睡眠的关键因素。鼓励式、温暖和有责任心的育儿方式,以及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充满爱的家庭,能促进孩子的安全感,可减少睡眠问题的发生。

影响孩子睡眠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压力、父母的睡眠情况以及疲劳程度。此外,鼓励家长将阅读作为孩子睡前习惯中的一部分,坚持睡前阅读的孩子睡眠时间更多,睡眠障碍较少

5.如何安排孩子的睡前活动?

①从2月龄开始,家长即可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自主入睡的习惯,安排适当的睡前程序,如洗漱、如厕、讲故事等,避免在睡前吃东西、剧烈运动以及看电视。

②睡前活动的时长应控制在30 min以内,内容和顺序尽量每天保持一致,保证孩子在活动结束时处于安静状态,不要过于兴奋。睡前活动应在床以外的地方进行,完成睡前程序后,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准备入睡。

③孩子上学后,尽量保持上学日和周末的作息时间一致,避免周末较晚入睡,以免造成上学日就寝时间延迟,间接造成睡眠时间不足。

参考文献:

[1]许志飞,杨琴,江帆,等. 中国儿童睡眠健康百问百答[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03):169-191.

来源:西安市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