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过今天看到中泰资管的一个视频,却感受到了一种“黄金屋中有本书”的别致。

中泰资管的这个视频,主题是关于“书为什么设计成这个形状”,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节奏,都是很“中泰资管”的风格——与现有短视频迥异,开头并不抓人眼球,节奏舒缓,往往要靠着对中泰资管出品的高度信任才能看下去并渐入佳境,看完再细细品味,又觉得的确有点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泰资管基金产品的资深持有人,看了两遍这个视频,也读过视频中提到的三本基金经理文集,挺有感触的。

隐喻背后

平心而论,在第一遍看完中泰资管的这个视频时,我是有点茫然的。

在这个手机占据主导,纸张书日益没落的当下,一个关于“书为什么设计成这个形状”,一个讨论书籍装订的视频,怎么看都有点不合时宜。

但重头再看第二遍,却觉得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视频。

视频开始那像卷筒纸一样的书籍装订,真的是在说书么?这样一段段下拉的阅读方式,是对当下电子阅读用大拇指下拉方式的隐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二段奏折式折叠的书籍,被风吹走,也何尝不是对如今手机上碎片化阅读,过脑而留不下“随风而逝”的隐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第三段终于图穷匕首见,中泰资管给姜诚、田瑀和徐志敏做的三本合集,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实说,看到这三本书的出现,我突然有醒悟:中泰资管的同学讨论书籍的装帧,可能有一点点傲娇~

是的,之前就已经收到过中泰出的这三本文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本文集采用了三种迥异的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诚的那本《愿意慢 未必慢》算是传统的文集。而《田瑀研究笔记》,真是可以书写的笔记本,还是手账玩家偏爱带绑带的那种。田瑀写的研究笔记,间或夹杂在空白页之间,让你在书写之余,也能有所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愿意慢 未必慢》 右:《田瑀研究笔记》

至于徐志敏的那本《徐徐图之》,则是小开面,走口袋书的设计路线。

愿意在印刷品上花费那么多心思,绝对是中泰资管这样一家愿意在官方号定期推荐书单的公司,会做的事情。

印刷品的力量

中泰资管,是一家古典主义的基金公司。在去年中的这篇推文中,我提到过这样一个观感。

而今次这三本小册子的出笼,无疑就更进一步印证了我这个感觉。

说中泰资管是个“黄金屋”,我想绝大多数持有人都不会有意见。

下表是 Wind 基于各家基金公司偏股型产品总体表现制作的基金公司指数数据,我提取了 2019 年至 2024 年 5 月底的涨幅数据,中泰资管以 105.20%排名第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家“黄金屋”,在这个短视频、直播流行的时代,却偏偏对印刷品情有独钟。

基金公司“出书”,在十年前,是一个热门的事情。

许多人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应该离不开《滚雪球》这本巴菲特传记,而此书在 2009 年的出版,兴全基金是当时的重要参与者,此后他们还参与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的出版。而汇添富基金首席投资理财师刘建位也写了不少关于巴菲特的书,并参与翻译了《聪明的投资者》《战胜华尔街》等书。

至于普及类的书籍,汇丰晋信早年的《红楼理财》,用《红楼梦》解读基金,哪怕用现在眼光看,还是相当时髦的。

但这些年,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有更多时髦新潮的玩意儿出现后,印刷品的热度,肉眼可见地退了。即使有,更多也是月刊性质以资讯为主的风格了。

就这点而言,如中泰资管这样能持续输出文集这样印刷品的,在当下真是一个另类了。

当然,换一个角度想,这种另类也正常。

“文集”,可不是普通的印刷品。

有“文”,才能有“集”。

在这个基金经理连一年六次定期报告的“小作文”都以敷衍为主,难得有个写长篇大论就是新闻的时代,类似中泰资管这样基金经理们以写专栏的毅力和周期,持续在公众号上“周更”的(中泰资管天团),是绝对的少数派。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文化。

写文章与持有人“保持沟通”,绝对应该算中泰资管很重要也很可贵的企业文化。除了已经出了小册子的三位,其实你只要浏览过中泰资管的官方微信号,就会发现有许多投研干将,都会时不时写点心得。

也正是有这样长期的积累,才能去芜存精,制作成文集。

印刷品,是一种慢阅读,比起打开手机随手一刷,需要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段,静下心慢慢翻阅。在这个时代,愿意这样做的人,注定不会太多。

从某种意义上,当然也可以将这套文集,视为中泰资管与持有人在理念上的一种“双向奔赴”,就像三本小册子中姜诚那本的标题“愿意慢 未必慢”,在投资上基金经理“愿意慢”,基民“愿意慢”,最后缔造“未必慢”的结果,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见字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本文集,当下的“集”是结果。

而过去数年的专栏,才是“因”。

“我拿什么相信你,主动基金经理?”,这是过去数年,整个主动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们都在面对的问题。

毕竟,即使牛如巴菲特,也不可能年年跑赢市场,也不可能年年绝对收益。在亏钱,甚至阶段性跑输市场的时候,如何让持有人继续保持信任。

真诚,无疑是关键。

基金经理与基金持有人,存在着一个信托责任。如何让持有人相信基金经理不是为了赚管理费,而是真的愿意为持有人创造财富,这离不开基金经理的真诚与坦诚。

记得去年姜诚在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上那期一个半小时的访谈,虽然没太多聊具体的投资方向投资标的,但依然触动人心,靠的就是那种深入聊开后的真诚。

当然,比真诚更重要的,是高频的真诚。

这也是中泰资管基金经理们双周更甚至周更的专栏文字的价值所在。

你可以将这称之为“按摩乳”,也可以将其称为投资理念的强化,但毫无疑问,基民需要这样的东西。

当基民面对动荡的市场,当承受着净值的回撤之时,他们希望知道基金经理此时此刻在想什么,想知道基金经理是不是在乎基民承受的回撤,希望基金经理用“真诚”来回答这些问题。

毫无疑问,姜诚、田瑀他们,在这点上,做的都相当不错。

我身边有不少他们的持有人,对这几位的观感,已经超脱于基民与基金经理的信托关系,而更像是一个单向笔友,交个朋友的味道。

这些年,基金公司为了拉近与基民的距离,使出了浑身解数。所以各种给基民的福利也是层出不穷,从常见的充电宝、小公仔到各类月卡,数不胜数。

但这些玩意儿,都是“易耗品”。相比之下,这三本文集,还真有点“见字如面”的古典情怀,至少是让人愿意放在书架上收藏的。

投资,是一件穿越时空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交个朋友,至关重要。

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中泰资管显然选择了一条极为古典的道路,“见字如面”。作为一个自许古典风格的基民,对这种作派,极是喜欢。

至于你,是否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