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传统排序中,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中国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虽然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历史悠久,但是最初的先民多以渔猎为生,也就说,农耕出现晚于捕鱼打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还不能驯化饲养以及种植普及的上古时代,自然界有什么就想办法获取什么,是最原始的形态。岁月捕鱼显然是古代生活在水边的老祖先,首先学会的技能。

再到后来,渔民跟农民一样,成为了一种赖以生存的职业。跟农夫不同的是,渔民是靠水吃饭,后期才有意识的开始饲养鱼塘,但是自然的水域资源丰富,比人工饲养的不仅味道鲜美,价格也更高,所以还是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而且饲养虽然更多,风险也大,鱼死死一窝,那就痛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民有自己的一套捕捞规矩,而那些爱好钓鱼的人,则不是为了生计,完全是一种兴趣了。

历史上垂钓的诗歌很多,垂钓的名人也不少,我觉得最有名的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有名有些的周朝辅助之臣,姜子牙先生。他是钓鱼之意不在鱼。一个就是柳宗元描绘的独钓寒江雪的无名老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除了钓鱼和职业渔民,一些人也通过捕鱼来贴补家用或者加餐。就出现了很多捕鱼的方式,而有些方式,渔民并不喜欢。但是普通人家却享受这种乐趣,这其中就有搬罾。

搬罾,有2000多年历史,可谓古代人的捕鱼神器。如果你仔细看清明上河图,就会发现在全图的一段描绘河下场景中,正好画了宋代搬罾人的影像,可谓惟妙惟肖,跟后世几乎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始社会捕鱼工具还不完善,徒手抓鱼的不少。不过没有捕鱼工具,还嫌徒手捞鱼作业量太大的人呢,就逐渐学会了“竭泽而渔”,说白了就是抽干水塘。但是只适合小湖泊,大江大河你抽一个试试。而且这种方式有点杀鸡取卵,水都没有了,鱼也弄完了,以后还吃不吃了。

除开撒网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搬罾的方法,才让专业和业余的人都有了更多获取鱼类资源的机会。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原始,却相当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虽然看似简单,搬罾还有它的技巧和方法,要说门外汉,可能就是徒劳。

古代《汉书》里说,罾,鱼网也,形如仰伞盖,四维而举之。

搬罾就是将四根长竹杆(细、长又结实)的一头扎在一起,另一头按十字形分别撑开系住渔网的四角,再用另一根较长的粗长结实的黄竹(苦竹)做罾杆,另外还需要一根长绳,通过罾杆系在四根竹杆的交叉部位。

下罾的时候,罾杆的一头固定在岸上,人则在岸上利用杠杆原理拉住长绳,将罾网平放入水中。而渔网的中部会放上酒糟(酒糟有香气,用以诱捕),为了防止酒糟浮走,或者被鱼全部吞食掉,上面还要盖上一块瓦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把这里把物理学发挥到了极致。搬罾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泸州这边老一辈人有经验的都知道,涨水天最好,如果遇到大船开过,鱼儿受惊,收网也不错。不过看似容易其实水中阻力大,光靠蛮力是拉不起来的,这东西还需要腰马合一,用一股巧劲,掌握了就简单,没掌握你就是弄不起来。

现在,泸州肯定见不到搬罾的人了,全面禁止捕捞,这个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在长江历史博物馆,也算是人文印记嘛。

各位,看完这篇文章,想起当年搬罾的场景了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也欢迎来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