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天 ,36岁的海军基地司令员易耀彩(1955年被评为开国少将)接到上级命令,为了提高我国海军建设步伐,组织决定派他到苏联海军学院深造。

在出国前的一个月,易耀彩专门请了假,他已经20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这次准备回去祭拜牺牲的父母,再看望少年时对他帮助颇多的乡亲,于是便带着妻子范景阳回到了江西泰和县老家。

根据少年时的记忆,易耀彩找到了生活14年的老屋,他本以为几十年没人打理,房子早该塌了,谁知来到院门前,发现房子虽然老旧,但收拾得却非常干净,他感到很意外,就和妻子推门走了进去。

推开院门看到一个30多岁的妇女坐在院子里缝补衣服,妇女看到有人进来,正准备询问,突然她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易耀彩和她双目对视,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震惊。

“你是凤娥?你还活着?”易耀彩不敢置信地问道。

“是的,耀彩哥,你怎么才回来,我等了你这么多年,终于把你盼来了呀......”激动莫名的童养媳张凤娥,飞快地向易耀彩跑过去,拉着易耀彩大哭不已。

可易耀彩身后还跟着一个女人,张凤娥心里已经隐约猜到了什么,她哭着松开了手。易耀彩看着童养媳张凤娥和妻子范景阳,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易耀彩为什么会有两个妻子?而革命伴侣范景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让知情人都折服不已的呢?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易耀彩将军和两位妻子凄美的人生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2月2日,易耀彩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苑前乡螺岗村一个革命之家,他的父母很早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当然他们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旧社会,农村很流行包办婚姻,父亲易宇爽在易耀彩11岁时,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孩是当地人,叫张凤娥,当年只有9岁。

1928年5月,张凤娥被送到了易家,给易耀彩当了童养媳。易耀彩那时只有11岁,懵懵懂懂地知道张凤娥是他的媳妇,张凤娥虽然小,但却懂得童养媳的习俗,嫁到易家后非常孝敬公婆,有什么活都抢着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张凤娥自从嫁到了易家,就把易耀彩当作一生的丈夫,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家庭生活之中。

1929年,易耀彩加入了共青团,和父母一起参加泰和县农民暴动,配合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红色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

公婆和丈夫在外忙大事,张凤娥就细心地操持着家事和地里的农活,他们回来时,热饭就已经摆在了桌上,公婆对张凤娥非常的满意,易耀彩也对张凤娥的懂事欣慰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身为县苏维埃干部的父亲易宇爽,被敌人抓住后,残忍杀害丢进了赣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草要锄根的残暴白色恐怖,年仅14岁的易耀彩,只好含泪告别母亲和妻子,离开故乡,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年8月,易耀彩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万泰县独立团特务连当战士、班长,不久后,会读书写字的易耀彩,被上级任命为红军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

1931年2月,易耀彩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所向披靡,先后三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将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事业一片大好,易耀彩当时不过15岁,升任红八军团23师96团2营8连政治指导员,96团组织干事。

可此后,在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许多红军牺牲在阵地战中,中央革命根据地也被国民党攻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而时任69团组织干事的易耀彩也参加了长征。

1935年5月25日,红一方面军来到了大渡河边,此时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追兵在后面紧追不舍,红一方面军只有几条小船,如果这样渡河,最快也得一个月,怎么办?

为了几万红军的安危,军委当即作出了决定: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可此时对岸的敌军早把泸定桥上的木板抽掉,桥上只有光秃秃的13根铁索,想要强渡大渡河,难如登天。

然而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勇的红军,22名勇士背插马刀,斜挂冲锋枪,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抓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桥对面猛扑过去,最终夺下了泸定桥,打通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当易耀彩随部队赶到泸定桥时,他发现由于形势危急,只剩下13根铁索的桥面根本来不及架木板,许多红军在穿越铁索桥时,失手掉进大渡河里,再强的水性也敌不过滔滔的河水,很多红军战士就这样牺牲了。

易耀彩立即向上级提议,每个渡河的战士都拿一块木板或木棍架在最高的两根铁锁上面,这样就可以又安全又快速地渡过泸定桥,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就这样飞快地渡过了泸定桥,后面的敌人只能望桥兴叹:红军是飞过去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草地的时候,由于蚊虫叮咬,又没有药医治,易耀彩和很多战士一样,得了严重的疟疾,浑身抽搐发冷,眼看就要不行了,这时候部队打算把他留在老百姓家里,等病好了再赶上部队。

易耀彩的舅舅也是一名红军,他知道把易耀彩留在老百姓家里,不但没有药医治,也很难逃过国民党军的追捕,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强行带着他走。

易耀彩福大命大,在没有药的情况下,舅舅将仅剩的一条牛皮腰带给他煮了几顿热汤,易耀彩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跟着部队过草地、爬雪山,顺利的到达了陕北,并升任中央军委1局2科的科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满20岁的易耀彩,担任120师358旅的作战科长,师首长们很看重易耀彩这个年纪不大的老红军,就把他送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有一天,一个同乡从老家捎信给他,告诉他的母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消息,而且她的媳妇张凤娥也被反动派抓走不知所踪,很有可能也被国民党杀害了。

听到这个噩耗,易耀彩顿时眼泪就流了下来,牙都快咬碎了,他的父亲、母亲、媳妇等至亲全被国民党杀害了,要不是现在正处于国共合作期间,他一定回去为家人报仇。

他把满腔的仇恨都发泄在日本侵略者身上,在抗日战场上,易耀彩骁勇善战,打得日寇和伪军损失惨重、闻风丧胆,每次日寇听说对手是易耀彩的部队,都吓得龟缩在营地里不敢出战。

为了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易耀彩带领部队,转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34团团长,后来又任晋察冀第5军分区参谋长、第4军分区参谋长、冀察军区参谋长等职。

1940年,在晋察冀第5军分区参谋长任上,易耀彩碰到了他一生的革命伴侣范景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的7月的一天,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下设的休养一连张医生,找到范景阳,不好意思的对她说:“组织上找我谈话了,介绍我和易参谋长谈恋爱,他不认识我,今天晚上见面,你得陪我去!”

说起范景阳,她和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合称为“范家三姐妹”,在我军中是鼎鼎大名,大姐嫁给了上将王平,二姐嫁给了中将王宗槐。“范氏三姐妹”后来同时嫁给了三位开国将军,她们的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婚恋史上的三朵明珠。

当时范景阳为响应聂荣臻司令员“女同志尽量去学医”的号召,成了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学员,还没毕业就被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休养一连当实习司药。

刚来到这里没多长时间,就碰到张医生要她陪着去见易耀彩,她一个大姑娘也有些不好意思,说道:“你谈恋爱让我去做陪衬,这合适吗?我不去!”

张医生说:“什么谈恋爱呀,就见个面呗,一个人多难为情,要是这点忙你都不肯帮,今后你求我,我也不陪你!”

范景阳想想反正也推不掉,就和张医生手拉着手,走进了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的办公室。

这里是一座地主老财的深宅大院,里面有好多间瓦房,当时司令员邓华、政委刘道生、副政委李天焕等人都住在这里,每人有一两间房,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

易参谋长把两位女客人迎进办公室后,礼貌地询问了她们的姓名和简历,还询问了休养一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十分钟以后,由于易耀彩要开会,就把两个姑娘送出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一早,易耀彩突然找到邓华,说昨天晚上已经见面了,那个张医生就算了,陪她来的那个女同志挺好!”

邓华有些不满意地说:“什么算了,那是集体研究决定的,哪能说换就换?”

易耀彩有些激动:“都是头一次见面,我就看上眼了,怎么就不行呀?”

“那也得查查是不是有名花有主了?”邓华有些无奈。

“我查了,没有,白校刚分来的,那里就有主了!”易耀彩着急地说道。

一个月以后,范景阳正在休养一连里救治伤员,分区组织科长肖时任突然找到范景阳:“你家的情况我们都已经调查了,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准备结婚吧!”

范景阳觉得莫名其妙:“结婚,我连恋爱还没谈过呢,跟谁结婚呀?”

“那还用问吗?易耀彩参谋长呀,他看上你了!”

听到这话,范景阳愣住了,在那里低头想了许久,问道:“不是张医生吗?怎么变成我了呢?”

看到范景阳有些犹豫,肖科长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便焦急地问道:“小范,你到底同不同意,表个态呀?”

范景阳来到这里之后,也对几位首长的情况有些了解,易耀彩是老红军,人很不错,会打仗,还会打篮球、吹口琴,为人也很和善,和这样的人结为夫妻是能接受的,但是她觉得马上结婚太突然了,就对肖科长说:“先谈一段恋爱再说吧。”

肖科长急了,说道:“景阳啊,现在是战争时期,都在打仗啊,哪有什么闲工夫谈恋爱!我看这事儿就别拖了,这样吧,一般人都是先恋爱、后结婚,你就带个头,来个先结婚后恋爱吧。”

在那个特殊时期,肖科长的这番话,很快在官兵中传为了美谈,易耀彩和范景阳也成了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后来这样效仿的革命伴侣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胜利结束后,蒋介石的总兵力达到了400余万,他不甘心让共产党分享胜利的果实,就发动了内战,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小瞧了共产党,别看他的总兵力比共产党多四倍,又占据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可要论打仗,他就差远了,解放军在各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

1948年,易耀彩已经是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参谋长,他和司令郑维山、政委王宗槐一起,指挥了一次千里大奔袭,将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和第94军牢牢的阻挡在新保安以东,使他们虽然相距仅五里,却始终不能合为一体,最终被解放军全歼,这也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平解放后,三纵队改编为第63军,易耀彩任副军长,此后他率部参加了太原会战,摧毁了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统治,后又奉调到第一野战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横扫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9年上半年,易耀彩在率部队解放兰州之前,专门把范景阳叫来嘱咐道:“部队就要打大仗了,我们要一直往西打,万一回不来,等到全国解放了,你一定要去江西老家给妈坟上添把土,顺便打听一下童养媳张凤娥,看她还活着没有?若还活着,嫁哪了?有困难一定要全力帮助,拜托了。”

这是范景阳第一次听说丈夫还有个童养媳,只是当时战局紧迫,她来不及多想,只能安慰丈夫一定会凯旋归来,等到全国解放了,自己陪他一起回老家祭拜公婆。

新中国成立后,易耀彩被任命为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组织派他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临行之前,易耀彩带着妻子回老家祭拜父母,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易耀彩不敢置信地看着童养媳张凤娥:“凤娥你还活着?当年老乡给我捎信,说你可能被反动派杀死了,这些年你都是怎么过的呀,怎么没有再嫁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凤娥看着易耀彩和范景阳,激动的心情总算稍微平复了下来,轻声说道:“童养媳就是媳妇儿,进了谁家门,就是谁家的鬼,不能再嫁!”

说完这些后,她就招呼易耀彩夫妇坐在院子里休息,她去烧饭冲茶,吃完饭后又带着易耀彩夫妇去母亲坟前祭拜。

看到张凤娥一直在老家等着自己,没有再嫁,易耀彩和范景阳都觉得对不住她,劝她出嫁,而张凤娥则回答:“再说吧!”

村里人告诉易耀彩:“凤娥的日子过得很苦,衣服很破,又没有粮食,还经常饿肚子。”

那时候部队是供济制,易耀彩夫妇也没有多少钱,没办法帮她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就向县政府反映情况,帮张凤娥申请烈属证。

民政局的同志说:“她不是烈士之女,不能领烈属证,按照规定烈士证应该发给你们。”

易耀彩说:“还是发给张凤娥吧,不管怎么说,她9岁进了易家门,在大屠杀时为易家担惊受怕,侥幸逃得性命,在安葬老母时,她披麻戴孝,早把自己当成易家人了,就算是易家的养女吧。”

就这样,张凤娥享受了烈属待遇,领得了棉被、大衣,还有一些粮食,暂时缓解了生活的窘迫。从老家回来后,范景阳和易耀彩一直把张凤娥的事情放在心上。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易耀彩被评为开国少将军衔,范景阳也被评为大尉军衔,后来易耀彩又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和政委等职,手里宽裕了,范景阳就私自做主给张凤娥寄钱。

此后为了照顾张凤娥的生活,每逢困难和特殊时期,范景阳就会给张凤娥寄钱,她知道在感情上已经无法弥补,只能在生活上让张凤娥过的宽裕一点。

1989年,易耀彩重新落实了将军待遇,他们再次回家乡看看。此时,张凤娥已经71岁了,仍然没有嫁人,面对这样的事实,易耀彩夫妇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1990年,易耀彩觉得大限已至,他想着落叶归根,就和范景阳带着部分子女回到了江西老家。72岁的张凤娥待他们如上宾,临别之时,范景阳力所能及地给她留下了许多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10月7日,易耀彩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在泰和县老家走完了革命的一生,享年74岁。8年后,张凤娥也去世了,那年她80岁。

张凤娥去世后,村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范景阳,范景阳派儿子回去为张妈出殡,把她埋在了易耀彩的坟旁,以此作为这位痴心守望者的最终归宿。

知情人对范景阳的做法非常佩服,他们认为这样处理合情合理,也对张凤娥的一生有了很好的交代。

时至今日,人们该如何看待张凤娥的一生?

责怪易耀彩喜新厌旧?不公平,因为童养媳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法律不承认,早就废除了。难道怪范景阳“鸠占鹊巢”,也挺冤枉的,他们的婚姻是经过组织批准的,是合法的也是堂堂正正的。

难道要怪张凤娥吗?更不应该,她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终身忠诚不二嫁,这才更令人怜惜和敬佩。

他们都没有错,错在出生于旧社会那个无法选择的年代。回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该铭记革命先烈和英雄将生命置之度外,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谨以此文向易耀彩将军、范景阳和张凤娥致敬,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人生观,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憧憬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