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来

各地区陆续进入了“烧烤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温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可能是直接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近日,著名歌手陈奕迅在户外活动时中暑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而更加令人心痛的是,端午假期,江苏镇江一名年轻女孩徒步登山,却不幸因中暑导致的热射病而不幸离世……

这些事件再次敲响了夏季降温防暑的警钟。在持续高温的季节里,了解中暑的成因、症状、预防与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中暑与热射病:

从轻微不适到生命危机

中暑,简单来说,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散热机制失衡,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高、湿度高、风速低时,体内产热增加,汗液蒸发效率降低,散热能力受限,进而导致体温上升。此外,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由于自身调节能力较弱或暴露风险较高,更易成为中暑的高危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暑分为几个阶段,从轻微的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到可能致命的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 轻症中暑:上述症状加剧,伴有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 重症中暑:特别是热射病,可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热射病,作为中暑的最严重形式,其特征是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热射病的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中暑后的正确处理

1.迅速移至阴凉处:发现中暑迹象,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物理降温:使用冷水擦拭全身,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内侧等全身表浅的大血管部位,可使用风扇加速散热。

3.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意识清醒者可适量给予清水或电解质饮料,切忌过量饮水。

4.紧急就医:对于严重中暑或疑似热射病患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医治疗。

预防中暑的黄金法则

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日间最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选择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间段出行。

2. 合理补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频繁少量饮水,必要时可补充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这些会促进体液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穿着透气:选择宽松、浅色、吸汗快干的衣物,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

4. 调节室内温度:利用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凉爽,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在阴凉处休息。

5. 劳动保护:户外劳动者应采取轮换作业制度,佩戴防护装备,定时休息并补充水分,增加轮岗频次。

6.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疾病患者更易中暑,需特别注意防护。

来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卫健委;医学指导:张锐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