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奴隶制城邦时期(下)

(3)城邦之争

苏美尔城邦发展到早王朝后期,邦与邦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和复杂。邦与邦之间为了争夺奴隶,土地和水源等而发生的纠纷和战争不断,大邦之间争霸战争也时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的记载,基什是当时称霸北方的一个强国,而乌鲁克则是南方自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以来的一个大城邦。

基什早已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南方,乌鲁克的统治防碍了它进一步插手南方事务的企图,于是一场两国间的争霸战争便爆发了。当时基什第一王朝的最后一王阿伽派使者到乌鲁克同其首领吉尔伽美什谈判并施加压力。吉尔伽美什召集长老贵族会议,长老贵族们主张投降;于是他又召开由全体男子参加的民众会,民众会则主战反降。后来乌鲁克城被基什军队包围,但交战双方各有输赢,最后以和解结束战争。这一史实既反映苏美尔城邦此时的政治制度仍在很大程度上留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也反映当时苏美尔奴隶制城邦已发展到了列国争霸、战争频繁的阶段。

除基什与乌鲁克之间的战争外,从拉格什与邻邦温马之间的长期不断的战争也可看到当时列国争霸的情景。

拉格什同邻邦温马很久以前就是一直存在边界争端,前面曾提到过基什之王麦西里姆为调停双方争端而于公元前2600年在两邦之间树立界标之事。但后来温马之王乌什统治时,温马人摧毁了界标,并侵入拉格什边界之内。当时的拉格什正好处于乌尔.南什王朝第三代王安那吐姆执政时期,国力强大,他曾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妄图称霸苏美尔,安那吐姆自己也取王号为"纳姆.卢伽尔",意为"苏美尔各邦之霸者。"因此,面对温马的侵略行为,拉格什人当然不会罢休,安那吐姆亲自带兵击败了温马人,迫使温马退还了所占土地并重新树立麦西里姆的界标。关于这一战争的文献记载,在公元前2460年左右制作的"鹫碑"上有所反映。"鹫碑"高1.80米,宽1.30米,碑上刻有鹫形。碑分正反两面,正面是宁吉尔苏左手持大网,抓到大量战俘,右手用槌打敌人的首领;背面则是安那吐姆率军出征温马,描绘了当时军队出征的场面。

根据苏美尔两件泥筒文书的记载,虽然麦西里姆界标被重新树立,但拉格什与温马之争并未就此结束。在安娜吐姆之后的恩安那吐姆与恩铁美那两代国王执政时,拉格什和温马之间又发生过激烈战争,界标也被烧毁,温马的首领乌尔伦马和由僧侣出身的爱尔都被恩铁美那所打败。

苏美尔列邦之争一直持续到奴隶制城邦时代的结束和奴隶制帝国时代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阶级关系

随着苏美尔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各邦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现象日益明显。苏美尔城邦的居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级:一、奴隶主贵族,包括国王、神庙祭司和王室成员、军政官员。他们拥有大量土地,神庙土地名为公有,实际上后来被他们垄断,并以此剥削奴隶和失去土地的依附农民。二、公社农民和城市公民。他们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阶级,公社农民拥有自己的份地,城市公民则一般在神庙或王室作坊中劳动和担任各类服务人员,他们有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三、依附民,即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他们中间又有分化:上层自由民担任神庙管理人员、工艺匠师或宫廷差役,生活还过得去,而广大的下层自由民都是劳工佃农,只能靠耕种小块口粮田和获取微薄的配给粮食维持生计,因此租种王室和神庙土地也以这一阶级为主。四、奴隶,包括神庙奴隶、王室奴隶和私有奴隶。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或拐卖、抢掠边远山区居民,因此苏美尔文中称男奴为"乌鲁",意即"劫掠而得",称女奴为"吉姆",意即"从山地抢来的妇女"。此外,依附民由于处境不断恶化而沦为债务奴隶也较为普遍。在苏美尔各城邦中,奴隶制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奴隶数目一般已达城邦总人口的1/4左右。加之内外战争的频繁和自由民分化的发展,不断有被统治、被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向奴隶转化,从而使奴隶人数不断增加,奴隶制得到迅速发展。奴隶此时成了苏美尔社会中决定其社会性质的主导因素。

我们从考古学者在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邦遗址发现的16个王和王妃的陵墓以及大批平民的墓中,还可以看出早王朝后期苏美尔社会的严重分化和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尖锐阶级对立。一般说来,当时的平民墓很简单,尸体或放在瓮里,或放在柳条筐里、木匣里,或只用草席包裹,殉葬品大多数都是粗制的坛坛罐罐,最好也不过是些普通的金属品。王陵则大不相同,完全用石和砖建造,规模很大,有的有几个房间,殉葬品都是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还有人殉。如在淑巴德王后陵(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中,除发现有金银头盔、斧子、匕首和标枪等殉葬品外,还发现最完整的人殉队列,从墓道至墓门依次排列了59名殉葬的侍从人员,有家属,有奴婢、仆从,也有武士。乌尔王陵的发掘,不仅证实了传说中的乌尔第一王朝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揭示了早王朝晚期乌尔城邦和苏美尔社会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说明奴隶主贵族掠夺、剥削来的财富已达到惊人的地步,充分反映了当时苏美尔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事实。

苏美尔城邦贫富分化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并行的。根据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不仅王室贵族瓜分、侵吞土地现象很严重,而且土地买卖现象也越来越多。前面提到过公元前2600年左右拉格什之王恩克格尔总计购买土地952.5公顷,据文献记载,这些土地共分为8项12块,系以铜3880明那(计合1929.1公斤)及其它一些实物购得,其买地次数之多及地块之零碎都说明土地买卖的经常化。土地从不能买卖到可以买卖,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促使王室和贵族不断侵夺村社土地,村社公有土地日渐缩小,而奴隶主贵族的私人土地却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大批失地和无地的农民不得不投身神庙或王室贵族,成为依附者——"古鲁什",并逐渐沦为债务奴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乌鲁卡基那改革

乌鲁卡基那改革是在早王朝末年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是在苏美尔奴隶制发展,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城邦统治产生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

公元前24世纪,恩涅塔尔齐与卢伽尔安达父子在拉格什的乌尔南歇王朝结束后相继登上王位,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特别是卢伽尔安达(约公元前2384-前2378年)为政暴虐、独断专横、贪得无厌,在显贵的支持下,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把神庙土地据为己有,加重剥削压榨神庙的依附者"古鲁什"。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遍设监督、法官和税吏,向劳动人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此外,还向拉格什郊外神庙征收赋税,侵犯某些下层祭司的利益。国王如此,神庙、贵族和官员也巧立名目,加紧向人民巧取豪夺,弄得民不聊生。

在卢伽尔安达统治下,拥有土地能服兵役的公民减少到3600人,平民与国王、神庙和贵族的矛盾空前尖锐,奴隶制城邦面临严重危机。人民不堪压迫,和下层祭司一起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暴政,拥立原属统治上层的乌鲁卡基那为乌鲁卡基那在位的7年内(公元前2378-前2371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订了范围相当广泛的改革措施并付诸实施。记载有关乌鲁卡基那改革的文献主要有4件:三个泥圆锥体铭文(A、B、c)和一个椭圆石板铭文(D)。

概括起来,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大幅度调整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撤消遍布全国各地的监督和税吏,减免部分捐税,欠税,豁免平民积欠王室的赋税和增收的大麦税;减轻死者家属付给神庙的殡葬费用,制定法令规定葬仪从简,收费减少一半甚至大半;保护普通士兵财物;恢复神庙财产并废除神庙纳税义务;取消平民家人除户主外其他男丁的无偿劳役;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条件;禁止官员利用职权侵夺平民财产,如不准官员和僧侣侵吞平民的住宅、树木、果子和牲畜等;禁止劫掠、残杀和欺凌孤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财产私有关系和业主权利,禁止他人侵犯;推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守法并广泛建立法制;同时,他还在平民的支持下开凿了两条运河,为吉尔苏修建城墙。

乌鲁卡基那改革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即依附民)恢复了公民的地位。由于乌鲁卡基那是依靠广大下层平民群众的力量取得政权的,因此当他被推选为恩西后,在进行其它改革的同时,就着手积极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在他统治期间,使公民人数增加了10倍,达到了36000人,军队成份也由贵族垄断改为以平民为主,成为改革的主要支柱。

总的说来,乌鲁卡基那改革打击了贵族奴隶主阶级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有利于自由民中的下层农民、渔民、牧民和手工业者。因此取消弊政,减轻平民负担的各种改革措施都深受群众欢迎,而公民权的扩大则使依附民的地位大为提高,深受他们的拥护。正是由于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才使拉格什能在最初抵御外来侵略中获得一些胜利,并在温马强大势力的包围下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抵抗。应该说,乌鲁卡基那在那么早的年代,在短短数年间提出如此广泛的改革措施并付诸实施,其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乌鲁卡基那改革实质是为了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因此改革并没有改善奴隶的悲惨处境,也没有解决平民的土地问题,更没有触动王室成员作为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旧王室成员仍过着富裕的贵族生活。可见其改革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提高平民的地位,也是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争取支持力量,更好地对外抵御侵略,对内镇压奴隶反抗。正因为如此,改革并没有得到广大奴隶的拥护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改革措施对某些贵族奴隶主利益造成了一定损害,因此也引起了本国显贵和其他奴隶主贵族的敌视与不满。另外,苏美尔早王朝的社会发展趋势表明,奴隶制城邦小国最终势必将过渡到统一的奴隶制军事帝国统治,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并不能阻挡这种统一的趋势,这就难免其最终失败的命运。在乌鲁卡基那执行第五年对外作战失利后,改革便开始发生危机。虽然拉格什最初阻击了邻国温马的侵略,但由于长期作战,伤亡较大,兵源不济,加之温马与乌鲁克联合向其进攻,终致寡不敌众,大约在公元前2371年,即乌鲁卡基那在位的第七年,被温马和乌鲁克联军所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