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天宫开物书,半部封建科技史。几经流传,17世纪的法国得到了这本书,当时国王路易十四对它爱不释手,因为这本书对当时的法国来说充满了黑科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法国的生产方式和工业进程,《天工开物》至今都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在不久后也得到了这本书,书中的农业、手工业、军事等技术对江户时代产生了跨越时代的价值和影响。

英国的约瑟夫,将作者宋应星誉为“中国的狄德罗”,他说天工开物已从中国传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手经验的风格撰写,而非依赖前人的书面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跨时代的科技革命的宣言,具有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写出《天宫开物》这样跨时代作品的宋应星,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学历史课本也讲过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封建工艺的集大成者。不过真实的宋应星可比教科书里讲的这两句厉害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应星可以说是当时最接近全知的男人,他在多个方面都超越了时代的桎梏,是名副其实的跨时代天才!

科技上,他打破了时代的桎梏,在那个先有八股文、后有文字狱的时代就搞起了未来科技,书中记载的水力喷灌、和新结构纺织机械、新式的火药枪械地雷等都预示了后来工业革命中的某些发明,显示了宋应星对未来科技趋势的先知先觉。

艺术上,他是最早搞科技美学的那一个,跨时代的用和CAD一样的方法直观展现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这种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首先你要能懂、其次你要能写、最后你还得能画,写画结合。使得《天工开物》成为了一部科技和艺术双重价值的作品。

思想上,他对政治治理、教育改革、科技发展、经济活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考量。他是一个跨时代的思想巨匠。直到现在不少学者都还在研究他的伦理思想和他的自然观。

他文能一夜之间写出万字文言文的《野议》上书圣上,挽狂澜之既倒;武能单刀赴会海寇基地,仅凭一人一嘴就帮助“海贼”们做出正确选择,转数百海寇成为大明忠人。宋应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坚持探索和创新的光芒也能穿透阴霾。

宋应星的天才属性我们由此可知,那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世界级的科技巨匠的呢?他的科技思想和伦理思想又有哪些妙处呢?接下来请允许我带大家走进宋应星波澜壮阔的一生。看一看这位跨时代的天才和他的思想究竟有多强大!

时代的必然

宋应星出生在明末,这是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的时代,也是新的近代社会开始起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这个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积聚了强大的统治能量,朝廷规定经朱熹解读的《四书》《五经》中的思想是国家统治思想,是入仕的唯一通道。生不逢时的宋应星年轻时迎来了八股文,这已经很难为他了。等老了大明都无了很多年了,又遇上文字狱,人生悲惨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作《天工开物》因此差点失传,除此之外他一生的著作也仅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这几篇传了下来。如此美妙的地狱般开局让他终其一生不得志,但还好他是天才,所以这个时代才会有的独特经历,终究会铸造他成为一名科学巨匠!

宋应星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那里有个“三代尚书第”牌坊,据说就是他家。他的曾祖父宋景是明朝高级官吏,是从一品的大官。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平台,不难想象在这种世家中成长的宋应星要被灌输多少“学而优则仕”的家族价值观。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家族落寞了,需要伟大复兴了。从曾祖父那一代的从一品大官,良田800亩,到宋应星这一代的勉强维持个小康生活,其中也只经历了两个步骤,第一步爷爷26岁英年早逝,第二步父亲科举不顺被时代淘汰还把家弄着火了。

家道中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宋应星还聪明,七岁的时候看文章,一遍就熟了。史书有这样夸张的记载。他有一个哥哥,叫做宋应昇,跟他一起读书,勤奋刻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和大他九岁的哥哥那时还都是童生,上同一个学塾,学同样的内容。他从来不背书的,只在哥哥晨读的时候赖床听一会儿,回到课堂上便能一遍不差的背下来。我想他的记忆力天赋和他后来能如此的博闻,并且记得每一个工具的细节,有很大的关系。

只能说,好在宋应星不是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而是和土地、山林有着亲密接触的乡间少年,家乡的谷坊、纸坊、油坊和酒坊是影响了他一生的记忆线索。没有让这位天才被明朝科举埋没。最终放弃科举,成为实用主义第一人。

家族给宋应星最大的期望就是科举,但说实话明末的科举不是有实力就能解决问题的,那时候讲究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先画靶再射箭。说好听点,如果你没有足够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要知道那时候腐败的大明王朝的考官可不是受贿那么简单,他们会派人直接到你家里去索贿,家道落寞的宋家在这种不正当的竞争里当然没什么竞争力。没有在朝廷里找人先给你画个靶子,你箭都不知道往哪里射,登科及第更是难上加难。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宋应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想法的人。明末的朝廷其实不是很欢迎这样的人。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不对啊,那啥时候王守仁、李贽他们不都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吗?‘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种话也是他们这种明朝大官说的啊?”

确实,客观来说明末的思想启蒙是很多的。但是他们都是入仕之后再说的,哪里有像宋应星这样在应试的试卷里面说出来的啊。

你不好好写八股文也就算了,内容上还搞七搞八,在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明末,直接在科举试卷里面论证工农并举是正确的,很头铁。那不好意思,肯定就没法入考官的法眼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是觉得,宋应星好好考试还是没问题的,哪怕明末的考场确实黑暗。但他的才华还是不错的,宋应星在万历四十三年秋天,也就是他28岁第一次能考举人就已经中举了,那年他哥哥第六名,宋应星第三名。

宋家一年中两个举人消息瞬间引爆了江西省,那时上到正在考进士科的、下到芸芸童生,都想来宋家取经。

很多他教过的人后来都考上了科举,大家也都以为这个天才能成功考上,然后像他的祖父宋景一样成为大官。比较可惜的是后来他又考了二十多年都没有考上进士。

宋应星喜欢按自己想法答卷,据说当时的宋应星就已经开始在进士科试卷里配插图了,对于八股文来说插图是一件诡异的事情。人家考验的是你的服从性,花里胡哨的东西终不可取。

20年的进士科生涯,丰满了宋应星这个人,宋应星首先在家族中接受了“学而优则仕”的启蒙,在科举中他当了20年的观察者,对科举教育的利和弊,他亦深有体会,并且有着复杂的思考。

一方面,一次次的科举受挫,他反复思考过学子读书的目的,国家办学的目的。一方面宋应星六次进京的科举跋涉让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技术知识,直接了解到生产技术对民生的重大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他突然明白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

最终他明白了科举不会变成他想要的样子,48岁的宋应星终于黯然告别科举,去当教谕了。相当于他们县的教育局长同时兼管教学工作。稍微科普一下,并不是说没考上进士就不能当官,举人也可以当官的,可以从小官当起。其实对于宋应星来说当个小官挺好的,这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当宋应星和家族的期望和解之后,他才活成了一个真正的自己,那叫一个才华横溢。这期间他著书立说,他先是写了政论集《野议》,写了诗集《思怜》。又觉得自己教书的材料不好用,自编了一套教材叫做《话音归正》。还写了两本伦理书,一本是《论气》一本是《谈天》,书里的伦理观都很跨时代。比如说他多次提到“生化循环说”,论证的是元素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的过程。虽然他那时的元素概念还是非常形而上学的,但不可否认他的自然史观还是很前卫的,大家有空可以自行翻看。这些作品都有跨时代的思维,只能说宋应星真的是个天才,他真的只是被八股取士的科举给耽误了。

他除了做好他当一名校长兼教育局局长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决定把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所以写下来这么一句话“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句话便是神书天工开序中的一句话,直接就告诉你了这本书对入仕没用,奠定了此书实用主义的基调。后来也证明,宋应星的确成了一名坚定的实用主义者。

关于天工开物这本书,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真的很特别,一共十八章,涵盖了从军用到民用等30多个类别的各种技术,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技术领域的知识,被视为非天才不能写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创作一本天工开物,宋应星就得既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又是艺术家和文学家。书中的插图精美、文字描述详尽,不仅技术性强,而且文学价值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在当时,没用信息获取途径,基本只能靠见闻的背景下,能够系统地收集、整理并创新性地描述这么多技术知识。若不是一个理、工、文三修的六边形战士是做不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宋应星是穿越者的缘故,哪怕让现在的大学生穿越回去,都很难写出天工开物。

也正是在宋应星写完这些著作之后,他也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由于在教谕岗位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接连升官,最后是当到了一个五品知州的官职。这也算是对科举失败的宋应星一个很大的慰藉了。因为很多考中进士科的人,最后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职位。

官职越大,责任就越大。马后炮来说,他任知州的时候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仅剩2年,在中原李自成已经团结起了一大帮起义大众,自称闯王,预示着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到极致;在朝堂,宦官贪贿公行,官员玩忽职守,朋党争斗不息,国家纪纲不振。可这都不重要,最让他意识到国家有颠覆危险的事情是他所在的地方是真的贼寇不断。

宋应星上任后一直秉持宽刑简政的思维模式,释放了关在监狱里的参与暴动的人,但这部分人出狱后,又在附近继续起事。福建总督由此指责宋应星姑息养奸。于是宋应星只身前去和聚众起事者谈判,舌战群儒,在宋的眼里,贼寇亦是为生计所迫的子民,贼寇和百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天工开物》里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道路,让他们去尝试,最后双方不动干戈了结此事。

中国历史上“单刀赴会”这种事情都是武将的美谈,宋应星亦用自己的胆识实践一次文职官的“深入虎穴”。用自己的生命作教材,用自己的生命当赌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经过这件事情,他明白了明王朝的颓势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因为实际上他也知道他向贼寇说的那些上升通道在这个时候的大明是无法兑现的。但他仍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上书《野议》给崇祯,高举批判大旗,直陈时弊,力图挽狂澜于既倒。

国家面临倾覆的危险,他冒险上书;国家要他做个基层学官,他兢兢业业地做好;国家要求他处理贼寇,他只身前往;国家经济不发达,他呕心沥血,写出工农业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总之,宋应星为国家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但这个他心心念念的国家还是没了。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死,6月份满清定都北京。国家一分为二,北边的满清野心浩大,南边的南明孱弱不堪。这两个政权宋应星都不认为有多少合法性,只是心中梦碎,无可奈何。大明帝国的覆灭和他人生的高光,在历史舞台里怎么会如此碰巧的相遇了呢?

后来他都一直为他的明朝守着自己治下对的一亩三分地,直到江西抗清彻底失败。他和哥哥宋应昇一起辞去了官职,他哥哥因为抗清失败内疚投河,而他归隐入山林,最后病倒在隐秘之中,绝望的背后只留赣江流水空悠悠。最后时刻,他只告诉孩子一件事情:“宋家他这一脉,世世代代不能为满人朝廷做官。”这句话,他的子孙实实在在的做到了。

满清入关统治之后,像这种前朝捍卫者写的典型士大夫思想的书,自然是不能留的,不久便开始了文字狱。印书、卖书、买书、看书都要判刑。

这本书也在中国大地上“梢声匿迹”近300年。

《天工开物》让历史结合了现代的科技,动态的展示出当时各行各业的实况,和他跨时代的科技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应星是那个时代可能最接近“全知”的一个人,先知属性让他跨越了时代,凭借一己之力让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生态思想依然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巨大的启迪。

接过宋老先生百年的风,他的后人建设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国,如今我们也能乘春风度玉门,把我们现在的“天工开物”带上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