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当中,考了二十余次都没进学的老童生范进,在遇到周学道这位伯乐之后终于站起来了,以院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学(取中秀才)。

但是回家之后,在丈人胡屠户这里却仍然是妥妥的受气包。

丈人看起来是到场庆贺,却是拿着上不得台面的猪大肠,大部分还都在吃酒时候进了自己肚子。一口一句“现世宝”、“穷鬼”,又说中秀才全靠他的功德,还明确告诉范进:

“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等到范进半年之后找胡屠户借盘缠到府城参加乡试,还有更难听的等着:“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癞虾蟆想天鹅屁吃……”

可怜的范进,盘缠没借到,反而挨了一顿夹七夹八的嘲讽加辱骂,不由头昏脑涨,眼冒金星,最后是扶着门走出去的。

这似乎也坐实了酸秀才、穷秀才的名声——你看看,中秀才又能如何?啥也不是!

那么,古代的秀才地位真的如此不堪吗?胡屠户在范进考中秀才之后为何仍百般折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才又称“茂才”,最早是汉代察举制的产物。但狭义上的秀才一般特指明清科举院试录取、正式进学之人,因为科举真正体系化、成熟化、程式化还是从明朝开始,而清承明制。

“牧民,在国之四维,士农工商”,其中“士”指的是官员。但官员本身是统治阶层,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四维,因为他们代天牧民,是纲纪制定者,而不是纲纪遵守者,所谓“刑不上大夫”是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清时期,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举人、进士是官身,而童生又和农工百姓没区别。所以,“士”似乎只有“秀才”正合适。

科举体系有六道关口,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关一重天。其中通过前三关(县试、府试、院试)的是为秀才。可见,秀才那也是在千军万马当中成功挤过独木桥的学霸。

以一个中等县治而言,县学当中固定有20名廪生。廪生即本县岁科两试成绩优异的秀才,由官府定期发给廪米、廪饩银。而通常廪生与普通秀才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在一县当中,秀才动态保有量(随时加上新取中的、减去亡故的)大约就是100人左右。

每县10个乡,每乡10个村。平均算来,每村当中也只有一个活着的秀才而已。

院试三年举行两次,按照秀才25年职业生涯周期算,那么每次院试各县大约也就能考取4-5人而已。

算是比较稀缺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稀缺不代表就贵重,现代人的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型)稀缺不?也没见给发钱呀。

但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强调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秀才已经算是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佼佼者,作为四维之首,是有一系列特权的:

第一,见官不跪。古代是“官本位”社会,不管是有家财万贯,还是身怀绝技、可称大匠达人,只要没有秀才以上功名,见官就必须跪着说话,头都不能抬一下。而秀才却见官不跪,拱手即可——看着没啥实质用途,但除了天生跪族之外,估计没人喜欢跪着吧。

第二,自由出行。古代平民如离家100里以外,需在官府开具官凭路引,否则按流民处理,杖八十。而秀才可以游学,想去哪就去哪,不受约束。

第三,免服徭役。古代平民是要服徭役的,搭桥铺路、修筑堤坝、建造皇陵……如果是在边镇附近,有战事还需运送粮草。徭役随时会被摊派到个人头上,累死、病死、饿死、冻死、刀死,都是寻常。而秀才则有两个免服徭役名额,比较珍贵。

第四,有资格乘坐肩舆,打锡伞。肩舆属于简化版的轿子,二人抬。古代平民是不允许坐轿的,肩舆也不行。而秀才却有资格乘坐肩舆,此外还可以由书童给打着带锡顶的雨伞/遮阳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不可随意抓捕与动刑。即使秀才犯罪,地方官也不可直接抓捕动刑,而是要先上报学政衙门剥夺功名,然后才可以发落。而学政是清贵官,并不归地方。那么,你地方官说有罪就有罪了?

剥夺功名可不是小事,学政是要派员介入核实的。这就使得秀才可以最大程度免遭冤屈,在任何一个社会这都是宝贵的护身符——参见吃饺子不蘸酱油以及内蒙那位呼小伙……

而如果是廪生,还可以每年领取廪米七石二斗(约900斤)、廪饩银4两。这廪米能养活三口人,4两白银看着不多,实际购买力却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