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作者张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是作家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策划打造的一套大型的翻译出版世界文学经典的出版项目。该项目计划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推出近百种用当今中国学界眼光遴选出的一套权威、有情怀、高品质的文学经典。该丛书的翻译队伍将以活跃在当今文学翻译界的优秀中青年翻译家为主,严选作品版本,所有作品均由原语种翻译而成,力求限度真实还原作品原貌,也用适合当今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带给读者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成为一套阅读主张鲜明、品质过硬、适合广大中国读者的品牌丛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著;严蓓雯 译

作家出版社

“哈克贝利”在今天,应该算是一个人见人躲的 “不良少年”,然而,在美国文学史上,他却已经成为了不朽的“老魂灵”,他的清澈眼眸中映入的是密西西比河的雄阔与包容,他与黑奴杰姆相伴漂流,一路历经了虚假的文明与欺骗的闹剧,穿越险滩与迷雾,追逐着明亮自由的远方。

哈克拥有着河流般的宁静

精神世界的坦荡、开阔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认为《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 是“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作品”、“是所有美国文学作品的源泉”,如此高的评价,其实在读者刚刚翻开这本书时,会感觉到深深的“疑惑”。毕竟,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在刚出场时就是个14岁的、不爱读书的小毛孩,不喜欢穿干净衣服;厌烦餐前祷告,也受够了学校和大人们天天讲圣经故事;他拒绝安稳、文明、礼貌和规矩,反倒是跟酒鬼父亲挺合拍,相处几天,爷儿俩就开始躺着抽抽烟、钓钓鱼地混日子,什么也不干,直到他像个犯罪高手那样,伪装了自己的“死亡”,顺利地开始流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一个人物,怎么能够屹立在美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经典人物?答案在看完全书后就会到来。哈克的叛逆出逃和所经历的一切,不仅象征着美国的反抗自由精神,寄托着马克·吐温对于美国社会从种族冲突到相互融合的美好愿景,更是用一种孩童般的心灵,去看待所谓的“道德”和“约束”,看待仇恨和欺骗、狭隘和封闭,哈克仿佛是流淌不息的密西西比河见证人世间的一双眼睛,他以心底的良善去评判人与事物,而不受出于任何的利益或者周边环境施加的压力。就这样,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享受着与黑奴之间亲密友谊的小哈克,成为了永驻美国人心底的那个拒绝接受染污的少年,拥有着河流般的宁静和精神世界的坦荡、开阔。

发出了不分种族、肤色,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权利的呐喊

哈克与黑奴杰姆之间的关系是全书的重点,也是对于美国那段历史的标注与反抗,这也难怪马克·吐温被称作是“美国文学界的林肯”。马克·吐温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南北战争之后。在林肯总统的带领下,美国已经废除了奴隶制,然而,书内的故事背景却在19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个时候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是一个巨大动荡的时代。作品中随处可见蓄奴制的残忍与冷酷:

我觉得我得凭空想出个名儿,要么就说忘了搁浅的地方叫什么,要么,我忽然有了个念头,脱口而出:

‘不是搁浅,那只让我们耽搁了一会儿。是船汽缸盖炸飞了。’

‘老天!有人受伤吗?’

‘没有,就一个黑奴被炸死了。’

哦,那还算幸运,因为有的时候真的会伤着人。两年前圣诞,你姨夫塞拉斯坐老拉里 · 卢克号从新奥尔良来,它就汽缸盖炸了,还把一个人给炸瘸了。我想他后来死了。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

由此可见,黑奴在当时的地位是多么低下,他们不被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不会引起丝毫怜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整个小说中,总是有不断地搜捕逃跑“黑鬼”的情景,杰姆也要和哈克在黑夜中出没才能躲过麻烦。在奴隶制的氛围中,杰姆的存在成为了随时可以被引燃的危险的爆点,让读者的内心始终因担忧而悬起。

在这个过程中,哈克的内心斗争是非常精彩的,好几次,读者都跟着他走到了人性的边缘。浸淫在奴隶制的社会风气中,哈克一直在心里交战,想去告发杰姆的行踪。有一次,甚至有两个带枪抓捕黑奴的男人马上就要到达杰姆的木排上了,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哈克出于“本能”,聪明地让那两个男人以为木排上的人得了天花,支走了他们。而在之后,哈克也曾想过写告发信出卖杰姆的行踪,但是,哈克又通过自己与杰姆的相处经历发现黑奴是与白人一样的人,他们脆弱、迷信、天真,牵挂自己的子女,想要过上自由的生活,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求,“我简直找不出哪一点来,叫我可以狠心地对待他”。

在这个时候,哈克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撕毁了告发信,他对自己说着:“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这是一个孩子最自然的心声,相比于一些只想不停地压榨他人的丑陋的成年人,哈克显然是一个更为“健全的心灵”。

马克·吐温借《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发出了不分种族、肤色,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权利的呐喊,这在现在听来不是什么奇特的事情,在当时却可谓“离经叛道”,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神经,成为当时的“非主流”。而擅长讽刺、用笔犀利的马克·吐温把笔下的温情给了黑奴杰姆,这是一个勇敢而真诚的生命,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哈克的安危,当哈克的好友汤姆受伤时,他选择的不是逃跑,而是冒着被抓的危险照顾汤姆,品格高尚的黑奴杰姆与那些心中装着仇恨,把别人视为敌人的白人相比,更暴露出奴隶制的荒谬,也深刻地揭露出一个真相——原来人们强调的“文明”和规矩,不过是对另一类人的残忍罢了。

黑奴杰姆和白人少年哈克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完美组合”,只有哈克这样未被完全教化有着叛逆精神的少年,才有可能成为杰姆的朋友;而也只有杰姆这样有趣的、善良的黑奴,才能赢得哈克的平等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开了美国文学的崭新一页

不朽的世界文学都根植于民族文学传统之中,《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也不例外。《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的语言轻松、流畅,没有人们刻板印象中“世界名著”的深沉艰涩,对于马克·吐温来说,这是他的又一种“反叛”。美国独立后的六七十年间,文学创作上始终未能脱离英国文化的影响,用今天的话说,是缺乏扎根本土的风格独特的“美国故事”,为此,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曾经痛心疾首地呼吁:“我们身边有千百万建设新生活的人,不能永远让他们吃异国的残羹剩饭!”终于,《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诞生了,马克·吐温沿着密西西比河畔,将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刻画了一系列美国人的生动形象,那活泼的、口语式的语言如同水流一般地自然流淌,仿佛让人徜徉在密西西比河这条被美国人成为”母亲河“的岸边,感受到夹杂着泥土湿气与炊烟的微风吹来,隐隐听闻树叶的声响和人们交谈的话语。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如同“儿童文学”式的直白和简单,却恰恰翻开了美国文学的崭新一页,滋养了美国文学的后续发展。通过哈克的眼眸,我们看到的一切,已经迥异于欧洲大陆上的风景,也帮助美国文学逃离了那种高雅与华丽的文学风格的束缚。美国,一个自由平等的、流动的、独立与反叛精神的国家,就在《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行文中,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文/张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出版社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著;严蓓雯 译

作家出版社

作者:张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版:邓 宁

编辑:徐艳玲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踏着月光的行板》:爱是在平淡岁月里默默付出

中国商业犯罪间谍小说第一人|以AI为主角 永城新作《莫莉和森克》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