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小作者添加小编好友,以便制作荣誉证书。

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温州新教育”(微信号:wzrbxjy),点击下方自定义菜单栏“作文投稿”即可进行投稿(投稿时,请注意必填与选填)。

破认知桎梏 见理性清明

温州中学高一(15)班 丁嘉禾

指导老师:郑可菜

“我们之所以看见,是因为我们想看见。”萨特之言指出了人类认知受限的普遍性。在互联网普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真知消弭、伪学盛行的积弊随之愈演愈烈。直面此等机遇与挑战,应高举自我的标尺,不混淆世俗的潮浪。

诚然,“互联网+”时代正引领人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境界。海量信息的供应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化推动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感知世界的风云变幻。身处其中,能一定程度上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潮流。

然而,网络发展的弊端更不容忽视。同质化内容较高的点击率被大数据捕捉,再以用户个性化推荐的名义引发“回声室效应”,即只能看见与自己的喜好、价值判断相似的内容,在不断强化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被裹挟入极端化的浪潮。互联网的这一功能正是利用了用户的满足感刺激浏览欲望,却在无形中打造了“信息茧房”,导致人们进入思维单向度的偏执境地。

大量虚假言论与不实信息的传播更使保持清明理性之思困难重重。对此,马克·吐温之言可谓切中肯綮:“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大半世界。”随着网络普及,用户规模持续增大,“键盘侠”开始成为虚拟世界的主宰。他们肆意扭曲事实、编造谎言,并以传播极快的网络为载体异化人们对事物本真的感知,更给无数当事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前两年流行的热梗“让子弹飞一会儿”也正反映了群众普遍期待反转的心理背景,而这背后是虚假信息横行所消磨的听众信任。这正是其遮天蔽日,导致人们认知受限的体现。

正视其大弊,如何冲破认知局限的桎梏已经成为时代之问。应拨寻繁芜现象背后的本源,探索“变化”中事件的本真,甄别纷纭信息背后的本质。此外,应用自己的笔墨为社会进退振臂高呼,而非轻信和传播不实言论,用自己的双手推倒尼采所言“监狱的围墙”。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个“看得见”已然是一种“局限”的互联网时代,唯有追寻真相,让事实先于观点的舆论表达成为公共表达的圭臬,才能不让其成为时代之疾继成沉疴,还大众一个理性清明的朗朗世界。

编辑:瞿含张

审核: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