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夏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法官通过协查平台找到了“失联”10年的被告,案件仅用时10天便成功化解。

2013年9月,薛某雇佣张某在西夏区某工地干活,双方约定按照每天200元支付报酬。2013年10月底,张某完成工作与薛某结算劳务费时,薛某承诺,自己收到工地付款后就将劳务费结算给张某。此后十年间,张某多次催促薛某支付劳务费,但薛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将张某联系方式拉黑,拒绝沟通。

2024年5月,张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社区“枫桥式共享法庭”,向西夏区法院值班干警就催要劳务费的问题进行咨询。在法院干警的引导下,5月11日,张某对薛某提起诉讼,要求薛某支付劳务费5800元及逾期支付产生的利息损失10000元,共计15800元。

西夏区法院立案后,送达人员多次尝试联系被告薛某无果,于是通过审判系统送达平台向电信公司发送了网上协查。数日后,根据协查反馈的移动号码,送达人员终于联系到薛某本人,并将民事起诉状、传票等材料通过微信的方式送达薛某。

薛某收到传票后,主动联系承办法官张瑛,并表示当年家人生病急需用钱,无奈之下才挪用了张某的劳务费,因为当时无力支付,只能找理由推托。经过了解,法官得知,薛某几年前就离开了银川前往北京谋生,也更换了手机号,所以张某才一直联系不上薛某。提及张某劳务费的事情时,薛某表示很惭愧,他说,自己现在以打零工为生,生活经济困难,希望法院能给他几天时间去筹钱,之后主动联系张某解决。

5月22日,在张瑛法官的组织下,双方进行了线上视频调解,薛某当场诚挚地向张某表达了歉意,双方达成和解,薛某当天通过微信向张某支付劳务费、利息损失共计6000元。这起困扰了当事人10年的烦“薪”事,在西夏区法院仅用时10天便得到妥善化解。

西夏区法院积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以“枫桥式共享法庭”为依托,积极拓展审判效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打好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组合拳”,促推矛盾纠纷多渠道、短时间、低成本、好效果化解,真正做到让公平正义可见可感。

来源:西夏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