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脆弱不是死于胆小懦弱,而是死于成人的过度庇护。智慧的父母舍得让孩子体会难过、失望、生气、沮丧等情绪,让他慢慢建立独立面对挑战的坚强内心。

——萨姐

作者:暖心

前几天,我带着儿子出去吃饭,他却被其他孩子弄伤了脸。

问他原因,他只说:“没事,闹着玩呢”。

我一看,旁边那小孩还拿着他的玩具玩得正起劲。

原来是那孩子抢了他的玩具,还顺手将他推到地上。当时气不过,我就要求儿子去把玩具要回来,并让对方道歉。

可是,他却缩在我身后,摇着头说“妈妈,你去吧,我不敢”。

那一刻,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懦弱”。

我当时就在想:孩子平时见的世面挺多的,可是为什么胆子还很小呢?

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平时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让他的胆子大不起来。

我一想,的确是这样的。

有时候他被其他小朋友推了一下,我都会帮他和别人理论半天。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踩到了他的手,我一听见他的哭声就心疼得不行,立马拽着对方一定要给儿子道歉。

好像每一次儿子出了事,我都会冲在前保护他。

所以儿子一遇到事就会过来找找我帮忙。

前几天,在学校和一个同学打闹,手受伤了,我让他自己去找同学道歉,结果他畏畏缩缩地说“你帮我”。

为什么我从小心疼孩子,却让他越来越胆小懦弱呢?

后来寻找到了原因:孩子脆弱的背后,都有一个“玻璃心”的父母。

孩子一受委屈,就想冲上去保护他,怕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输给别人,这些行为很容易把孩子越养越“废”。

尤其是父母的这四种“玻璃心”足以摧毁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无法忍受孩子“受委屈”,

让他性格懦弱

之前看到一个非常“奇葩”的妈妈。

放学回家嘴角有一道伤痕,问他原因,儿子只说:“没什么大事儿”。

后来,儿子的美术老师主动来向他道歉。

说是他上课的时候调皮捣蛋,老师就拉扯着让他去教室后面罚站,没想到指甲不小心划伤了他的嘴角。

当时,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孩子道了歉。

可是,妈妈却认为“老师就是故意的,道歉也不诚心”。

于是第二天一早,这位妈妈找到美术老师,上去就是一个大耳光,直接给美术老师扇翻在地。

这一扇,让儿子的脸面被丢光,最终还因为怕被同学议论而出现了“厌学”心理。

面对如此蛮横的妈妈,真的让人悲哀。

有些父母,总习惯让孩子生活在“舒适区”:

孩子磕磕碰碰,一点小问题就会揪住别人不放;
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几句就小题大做;
别人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就好像吃了好大的亏,要去帮孩子讨回公道……

面对如此“脆弱”的父母,孩子最终会变成怎样?

从儿童行为学角度来看:孩子受点委屈,它是提升孩子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被呵护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委屈和痛苦,他的心理韧性会急剧下降:

容易被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
遇事就想依赖父母。
有困难会选择逃避,性格会变得很懦弱。

就比如:

孩子和别人闹了矛盾,只要父母帮他解决了一次,那么下一次他就会来求助父母。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胆小懦弱。

看过一句话:孩子的脆弱不是死于胆小懦弱,而是死于成人的过度庇护。

当孩子经历一些痛苦和委屈后,他能认清生活的真相,获得思想上的成熟。

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鼓励他自己去要回来—他会胆大;

孩子和同伴闹矛盾,让他自己去解决—他会独立处理问题;

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他会坚强有韧劲。

我们要舍得让孩子体会难过、失望、生气、沮丧等情绪,让他慢慢建立独立面对挑战的坚强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见不得孩子“比别人差”,

引发孩子的自卑心理

最近,听说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

一个15岁的男孩想要跳河轻生,原因竟然是:他考得比表弟差。

原来,和他同龄的表弟非常优秀,从小父母就拿他们作比较。

表弟在班里当了课代表,妈妈就要让他也去竞争班干部;表弟考试100分,他也要一百分……

有一次过年,就因为表弟考了班上第三名,妈妈就觉得没面子,狠狠批评他:“你不能比他差啊,显得我们很弱,输了多丢人啊!”

他不断承受着父母带来的焦虑,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很多父母无法忍受孩子“比别人差”,所以总喜欢拿孩子比较:

小的时候,比谁才艺多、比成绩;长大了又比谁挣得多、谁的工作好……

殊不知,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导向,容易给孩子传递一些信息:

“我对你不够满意”
“你不能比别人差”
“你比不过别人,就是你不好”……

最终让孩子在打击中产生自卑情结。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

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就像这个15岁的男孩,一直活在“你不能比别人差”的言论里,让他给自己定义成“完美的”,这样一来只要他每失败一次,情绪就崩溃一次。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要因为“比别人差”就否定自己的孩子。

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为他的口吃找到一些完美的理由,母亲对他说:

“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

韦尔奇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为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我相信母亲的话,我的大脑比我的嘴转得快。”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尽量去呵护孩子,而不依附于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孩子“受点苦”就心疼,

让孩子习惯“懒惰”

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男孩,总是向妈妈抱怨学校的伙食太差:嫌弃白菜像水煮的,肉里面全是肥肉……

妈妈怕他在学校吃不好,就每天多给他点零花钱,让他去学校外面吃好的。

当时有人劝妈妈:你自己有时候一点稀饭咸菜都能当一顿饭,咋在孩子这里就不行?

妈妈觉得:只要孩子读书成绩好,其他的无所谓。

有很多父母,怕孩子受苦。

一旦孩子叫苦叫累,赶紧拉到舒适窝里保护起来。

殊不知,父母阻止孩子“吃苦”就是是切断孩子的耐受力。

在电影《富哥哥穷弟弟》中,两兄弟出生在同一个家庭里,多年后为什么哥哥能成为富翁,而弟弟却生活在最底层?

因为,父母从小就舍得让哥哥吃苦,小时候不仅要帮人遛狗、修草坪、送报纸、还要去超市打工;

而弟弟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什么都不用做,享受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的。

就这样,从小就被各种苦难磨砺的哥哥,早就练就了一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各种能力,什么都敢去做,通常也什么能做好。

而弟弟呢?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最终扛不起任何挫败,最终变成一事无成的流浪汉。

生活中的一些小痛苦最能磨砺孩子的毅力。

家务活不让孩子干,伙食差一点就担心孩子吃不饱,孩子受了一点小小的苦就心疼半天。

这样只会将孩子困在安逸的生活中,最终把他变得:懒惰、不思进取、不懂感恩。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当下锻炼小孩吃苦还有意义吗?”

有一个回答直戳人心:

“不是锻炼小孩吃糠咽菜抑或一分钱三瓣花的吃苦能力,而是锻炼小孩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在各种难测的情况下‘承受住一时最坏的’,并更好地走出来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需要迎难而上的品质,让他遇事拥有坚持不懈的劲头。

平时做家务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让他知道要自己动手;

暑假去乡村做一点苦力,磨砺他的心性,让他懂得珍惜与感恩。

把“苦”变成一种阅历,这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父母一遇事就“崩溃”,

让孩子心理更脆弱

有一种“玻璃心”的父母叫:情绪爱崩溃。

讲的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他们浑身被负能量围绕,一点小事都能激起他们的不满情绪。

林徽因曾不止一次称自己“有病”,而根源在她的母亲身上。

她的母亲因为没有生出男孩在夫家地位很低,总是将一些不好的情绪发泄在林徽因的身上。

她说:“母亲总爱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抱怨丈夫欺负她,她既不允许我到前院跟弟弟妹妹玩,也对他们心怀恨意。”

林徽因在少年时,因为母亲的“脆弱”,学会了隐忍情绪,她讨好父亲,变得懂事。可是,她的内心却非常痛苦。

她在与好友的信中写道:

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真恨不得去死,恨不得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个家庭。"

曾有心理学家归纳整理过十种不健康的家庭,其中位居榜首的,便是有一个过度抱怨的父母。

那些情绪容易崩溃的父母,沉浸在“受害者”角色里的父母,就把自己陷入到问题之中无法抽离。

它像是慢性毒药,吞噬孩子的内心,最终会让孩子变得:

过于敏感多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就如林徽因,年少时的她在家里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她的乖巧懂事都是在保护自己,其实她的内心早就不堪一击。

直到后来,父亲看到了她的才华,才改变了她的命运。

父母的健康情绪,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曾经,延安一对非常普通的农民夫妻被誉为:教育史上的“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们的教育秘诀就是:

“但再苦再累,在孩子们上学的问题上,两人却从来没有犹豫过。我们从不在孩子面前诉苦,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读书。”

这对父母用行动让孩子学会了坚强、坚持与坚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孩子们都始终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

好的父母,会让孩子活在正能量氛围中,让他学会正向看待世界。

05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一书中说道,真正内心强大的父母:

他们绝不让恐惧支配自己的选择;
他们他们绝不苛求完美;
他们绝不过度保护孩子;
他们绝不为孩子的情绪而自责;
他们绝不忘记自己的价值观……

每个父母都该“心强一点”,不要因为内心的“软弱”而摧毁孩子。

父母从小让小苦小难磨砺孩子的毅力;不去比较孩子,给他增添自信;做个情绪不断成长的父母,让孩子一生都带着光。

父母,不要总是关注孩子飞得高不高,而是自己够不够稳,能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