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满眼都是短视频的时代,热词红人如过江之鲫,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成了一种“非主流”爱好。可世事越多变,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的文学艺术经典,其身影就越显淡定岿然。现世越喧嚣,我们就越需要一些稳定恒久的事物,让心灵得以安稳栖息。而“经典”正有此作用,它们历久而弥新,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有其恒久流传的必然和共通特质。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是旅美作家,人类学、比较文化学者王海龙的文化随笔。十年来,他游历欧美著名博物馆、纪念馆,踏访文学巨匠的出生地、受难地、风光地乃至长眠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海龙

在书中,他让自己成为一双眼睛、一位向导,用人类学家的理性和作家的感性,将他对经典创作者、发源地和经典本身的思考和感触一一呈现笔端,无论是那些让人艳羡的成就,还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悲情,文学巨匠的过往在他笔下都成了对灵魂的慰藉。读者更可跟随作者的视角,体会经典中必然和共通的特质。

作者、读者、书中人,素昧平生,却仿佛神交已久。这将是一场灵魂间的三方畅谈,让我们在感叹经典永恒魅力的同时,探寻经典的脉络,体会人生的无常。用新鲜的故事、有趣的灵魂、心灵的共鸣滋养人心,为你在迷茫时找到一些慰藉。

以下是本书序言:

左手的文学

王海龙

诗国徜徉的自留田

诗是古时读书人的看家本领。因为中国文人的祖师爷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读书人若不读诗,几乎快被看成了大逆不道。西方也崇尚诗,如古希腊唬人的学问都以“诗”命名,荷马史诗,悲喜剧曰诗剧,而研究文艺、历史和美学的人文之学曰“诗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丁遇见贝雅特丽齐的老桥

不爱文学的人无虞生存,但他们的生命中或许会缺少一抹亮色。古人的“诗”其实乃我们今天广义的文学之谓。古时候诗是读书人的底色,下自孔乙己上至皇帝,乃至所有的政府高官和一般文员都能诌诗——您可别小瞧这本事,这是中华文明的人文资源及修养优势。

熟悉西方中古史的读者大概都知道,在漫长的一千年的中世纪时光里,欧洲有很多王公贵族、骑士官绅甚至国王都是文盲呢,遑论写诗。这样一比,就知道为什么老外会甘愿承认我们是“诗国”了。

诗的国度培养诗的情怀。童年,人们大多都有文学梦,或多或少喜欢听故事、读诗或阅读画书画报。有的人把这习惯保持了一辈子。

我曾经在高校讲授欧美文学,后来研究文化人类学。虽然跨了界,但如瞽者不忘视、聋者不忘听,在研究枯燥的考古、阐释学、符号学之余,思绪会偷偷开小差,溜达到旧田园换换脑子歇歇脚。文学成了我的自留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有趣的灵魂对话

人过中年后读书往往能读出新况味。少年壮志能拏云,而中年后读书,常能读出作品背后的东西。此乃经典常读常新的意义所在。少年时喜欢读作品的情节和文采,有了人生阅历后读出的多是作者的心酸和感悟。

诗言志,文更善言志,古今中外皆然。读世界历史上的名著,等于跟作者对谈,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秘密——不管这些秘密藏得多么深,只要你有心,一定能够听到。

于是,我循迹踏访了他们的出生地、受难地、风光地甚至墓园,倾听他们,陪伴他们,劝他们敞开心扉。而他们呢,也被我的真情打动,跟我说悄悄话,告诉我他们的心事和未竟之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是敏感的,我必须屏声静气,稍有倦怠或偷窥的眼神他们就闭嘴。你必须有十倍的虔诚和求知愿望,他们才愿意对你说出自己的秘密。我发现,不管大师们如何风光,奔波和坎坷几乎永远是他们的宿命,苍凉和物议也是他们生命中被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经过了几百年甚或上千年,至今他们中有的灵魂尚不能安息。其实他们一直在述说,倾听的人也不少,但阴差阳错,他们被误解误读的时候总是比被理解的时候多。

杜甫曾经慨叹“文章憎命达”,这句话蕴含了多少人生沧桑!古代诗人命好且一生富贵的不乏其人,但人们更能记住的是李后主、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这样的人生失意者。除了文学,各界大师亦多曾遭际过一段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5万美元价格拍卖的夏洛蒂·勃朗特少作

虽然我们这本书里面谈及的多是欧美的文学人物,但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比如大家熟悉的梵高一生侘傺,甚至没来得及见到过自己的成功;而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和为信仰献身的布鲁诺,他们一生不如意的地方竟多于一个庸人和凡夫俗子。

大师也有青涩时,而更多的遭际是孤独,有的甚至一生困厄,默默无闻,终了都没能觅到知音——虽然他们逝后被忆起时掌声雷动。但大师之为大师,在于他们的坚韧和信念:他们不会因灰心而放弃,而坚持在孜孜矻矻的夜路中踽踽而行,连一盏遥远的灯、一个同道的问候都没有。

他们心里有远方,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一片未知和茫茫的黑暗,心里却永远燃烧着火。看看这些永不言弃的人,让我们知道今天应该怎样活出自己的人生。他们在这般的人生困苦和窘境中仍然挣扎出了一片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躺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心插柳与左手的文学

我的忘年交唐德刚先生常说他安徽老家有句俗话讽刺做事不专心、喜欢旁骛的人是“打鱼摸虾,耽误庄稼”。他也以此来自嘲花太多时间来写散文。但他老人家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庄稼丰收,鱼虾也丰盈。特别是他的“鱼虾”营养了众人——估计现在真正读他的本业美国史的读者应该远不如他的文学读者多。他是个爱生活爱文学的老爷子,善用春秋笔法,皮里阳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没想到这样的诙谐今天的年轻人仍然能心领神会,我喜欢这样的读者。有唐先生这样的先贤在前头开路,不愁我们的文章没有知己。

当代人讲究“共情”,什么是共情? 套用我童年时代高大上的说法叫“同呼吸,共命运”; 而用今天西方人比较家常的说法叫做“把你的脚放到别人的鞋子里试试”(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或有一个更直接的西谚“欲论人非,先试人累”(Don't judge a man until you've walked a mile in his shoes),直译就是“若想判断一个人的是非,你该先穿他的鞋走几里路试试”。 —— 穿别人的鞋当然有点别扭,但若不穿,你还真难知道穿它的人的感受。 春江水暖鸭先知,鞋子是否合脚唯有脚知。 所以我们俗语谓促狭者整人或报复人的手段曰给人“穿小鞋”。 一英里是三华里多,穿小鞋走这样长的路,脚上不血泡重叠才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莎士比亚故居

所以,今天的“共情”是设身处地,是跟读者交心,是让美的艺术变成一场流动的盛宴。真正的文学是永恒的,虽然每一代人会遇到每一代人的问题,但大师们不会拘泥于一枝一叶,他们仰望的是星空。适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文学的任务是引领人们渡过海洋,翱翔天空,开阔自己的胸怀。文学不是药,但它开卷有益,滋养我们的灵魂。

既然开了小差,逃回了我的自留田,我似乎还应该交代一下人类学跟文学的关系。 我以为, 人类学跟文学是父子关系: 因为首先应该有了人,才能有文学。 但文学使人类学和人类社会变得温馨、湿润、有爱、有人情味。 人类学求实,文学造梦。 文学几乎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它给世界带来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来我两条腿走路,也试图用两只手写作。右手写理论文章,翻译高头讲章,搞小众理论;左手则不能忘情文学,漫游世界的同时写下心得跟读友们交流。歌德说“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长青”,我觉得这句话很贴切,这里的生命之树是文学。所以,我的左手亦能写我心,不可偏废。历史上左手创造乾坤的人有的是,我不能创造大活计,用心栽培一朵小花奉到读者面前便感欣慰了。

最后,说到左手,我这里有个小贴士。记得我当年查过,美国著名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印象中有个左撇子奖学金,金额不菲。估计是左撇子校友所捐,专门赞助用左手的人的。但这种偏门奖几乎少为人注意和申请,多年冷落无人问津导致它的基金数越来越大,成了肥额,进而变成了孤额。我劝大家把目光放宽,多看世界,找到人生亮点,您就能赢。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百鸟啾啾的。

点击图片可购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

王海龙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贝

2024年5月

点击海报 扫码报名

6月4日(周二)晚19:00,旅美作家王海龙将携新书《一个人的世界文学》,与翻译家余中先,北京大学副教授袁一丹、丛治辰,一同来到PAGEONE五道口店,共同探讨经典文学与文学巨匠的迷人气质,畅谈中外文学史上难忘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