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除了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以外,还必须会防守。有时候限于条件,进攻不一定比防守厉害,好的防守也是一种进攻。历史上名将千千万,有很多善于防守的名将,比如下面这十位,那么他们谁的防守功力更强?我们就以他们的代表来评价!

第一位:朱文正

朱文正以擅守著称,最巅峰一战,也是他最高光时刻,就是在洪都保卫战当中,以不足2万军队,挡下了陈友谅60万大军整整85天,创造了守城史上的一个奇迹,朱文正也凭此一战,位列明朝开国六名将之一,当时的他年仅2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都保卫战一开始就惨烈非常,因为洪都城一共有九个城门,每个城门平均只有不到二千人守御。据载,不到一个时辰,洪都城就有四处城墙被破,最后靠着善用火器的邓愈苦战,才边打边修补城墙,硬顶了回去。

在此期间,洪都城后翼元帅赵德胜在修补城墙时,被弩箭射中腰部,伤重而死。枢密院判李继先、同知朱潜和统军元帅许珪在城墙上拼杀至死。可见战斗的惨烈。

不久,汉军暂时撤退。朱文正趁隙,命士卒做了数道木栅栏,用来短时间内抵挡汉军的进攻。后来陈友谅又试图从水路进攻,被朱文正提前设下埋伏,重创汉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朱文正还以攻为守,多次派手下将领率骑兵出城进行短暂的突击。汉军多次的攻城部署就是被其这种不讲理的突击所破坏,不过朱文正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百户徐明跃马出城,因寡不敌众被擒获杀死;参政刘齐、知府朱文华在回撤途中,被活捉杀害;副将薛贤受创十余处,也差点战死当场。

朱文正在洪都城和汉军硬磨了两个多月后,感觉洪都城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派书生张子明前去给朱元璋送信求援。然而吴军主力还在安丰未归,朱元璋只得一边命徐达班师,一边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的张子明只得回去禀告,但是回来时却被陈友谅抓住了。张子明先是假装投靠陈友谅,然后在城墙下大吼援军马上就来,虽然他随即就被愤怒的陈友谅砍了脑袋,但他的这一吼却让吴军士气大振,成功坚守到了徐达的二十万大军救援,随后就是著名的鄱阳湖大战。

朱文正坚守不仅使汉军伤亡惨重,还让朱元璋有时间从容布置,将陈友谅困于鄱阳湖,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洪都保卫战,绝没有后来朱元璋的一统全国。

第二位:张巡

张巡领导的睢阳之战既是一场经典的守城之战,也是关乎大唐命运的关键之战。安史叛军若是攻克睢阳,往下就可一览平川,越淮河,过长江,大唐东南半壁、主要的税赋来源,将尽落敌手,“睢阳在则江南在,江南在则大唐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近卫刺杀,其子安庆绪继承兵权,派部将尹子琦率众十八万,进攻睢阳。

值此危难之际,睢阳太守许远以为才能不及副将张巡,请他主持军事自己甘居其下,张巡“受而不辞”。

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斩敌三千,缴获车马牛羊无数。张巡将其全部分于将士,自己分毫不取。

到了五月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张巡则在城内时不时的擂鼓,装出要进击的样子,待叛军被接二连三的假动作搞糊涂了后,张巡抓住时机直捣叛军大营,斩将拔旗。

另外,张巡还在守城中运用了心理战,他命士兵扎了l000多个草人,罩上黑衣,夜里坠下城去。叛军士兵以为守军坠城突围,便争先放箭,张巡白白赚了十几万支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张巡又在夜里把真人坠下城去,叛军士兵以为张巡又来“草人借箭”,便不加理会。张巡坠下的1000名敢死士兵,突然冲入叛军军营,杀得敌人措手不及,狼狈逃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蒿人得箭,死士砍营”的典故。

就这样,在张巡的主持下,6800名唐军将士坚守睢阳长达10个月,大小400战,斩将300,卒十余万众。但是睢阳终究城小粮少,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城中军民粮食吃尽就吃粟,粟尽,又吃牛皮、麸蛐,甚至以人肉相食。据《新唐书》记载,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了奴僮,给士兵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几十万叛大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过了一举灭亡唐朝的最佳时机。

第三、李光弼

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太原之战”,就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

此战李光弼以不满万人的弱卒对抗史思明的10万大军,不仅守住了太原城,避免叛军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还杀伤了叛军的有生力量,歼敌六万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此战中,李光弼妙招迭出,他先是斩迟迟不交割兵权的崔众威慑三军,后巧用土坯守城,利用地道战削弱敌人有生力量,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火牛阵大破史思明,可谓一战封神。

太原之战是大唐气数的命运之战,此战之后,唐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除了太原之战,李光弼的河阳之战也是一场防守大战。

这一次,李光弼面对的仍然是史思明的10万燕军,与太原之战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是原来的数倍(三万有余),而且麾下皆是勇敢善战的朔方精锐,不过,李光弼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

当时唐军刚刚在邺城惨败,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固守,而作为背锅侠的郭子仪被免职。虽然李光弼成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河北、朔方节度使,但当时唐朝的王牌军——朔方军上下对李光弼并不感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李光弼受命固守的洛阳早已年久失修、多次陷入叛乱,已称不上“坚城”。

所以,李光弼一到任就先斩朔方军大将张用济立威,然后弃守东都洛阳,在黄河北岸的河阳城构筑要塞,建起堡垒,拼结浮桥,以逸待劳等待叛军。

所以,当史思明来到河阳,看到这座横跨黄河两岸的“三位一体”城市,根本不想进攻。但他无论如何叫骂激将,李光弼就是不与其野战。

于是双方在黄河两岸展开拉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思明驱使良马千匹在河岸饮洗,妄图在心理上给唐军造成威慑,李光弼以500匹母马引诱而回;史思明派勇将刘龙仙进行武将单挑,被白孝德偷袭所斩;史思明火攻南岸,李光弼料敌机先,以数百根长杆叉住火船,燕军“玩火自焚”;李光弼以自身为饵,巧降史思明二将。

最终,史思明连翻失策之下,只能强攻,结果被李光弼大败,“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擒,周挚以数骑遁走,史思明吐血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阳之战不仅让胜利的天平再次倒向大唐,还让史思明打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只要遇到李光弼,不是退避三舍就是绕着走,李光弼成为史思明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天堑!

第四位:田单

即墨保卫战既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一场防守大战,当时的田单面临诸多不利局面:当时的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可以说田单以一城之力对抗整个燕国;田单当时正逃难至即墨,被推举为城守,威望不够;他面对的是战国名将乐毅,还有整整20万燕军,而即墨城仅有不到一万的守军,兵力相差悬殊。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田单整整坚守了三年,最后还能利用燕昭王去世的机会,实施反间计,让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火牛阵大破燕军,成功复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单在此战中实施的心理战也让人叹为观止。

守城最忌从内部攻克,所以田单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己之心,使守城军民同仇敌忾,他先是让城中军民在吃饭前祭祀祖先,众多飞鸟因争食而在城头盘旋,“燕人怪之”,然后散布留言说,这是神仙要下界领导我们取胜。又选了一人为“神师”,每次发号施令,都称是神师的意思,即墨军民信心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田单又对外宣称:“神师最怕燕军把俘虏割去鼻子,列与阵前,再和我们交战。”燕军听闻,照此施行。但是齐国军民看见,却义愤填膺,更加卖力坚守,生怕被敌人捉去。

另外田单还放出消息说:“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听说,又把齐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成功的挑起齐人的战斗欲望后,田单又开始骄敌,他把民间的金银收集起来送给燕军,请求说:“即墨即降,原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由此益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单以不到一万众对抗乐毅的20万燕军三年,防守中又能计谋百出,反败为胜,他的军事能力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第五位:韦孝宽

虽然宇文泰在蒲坂、沙苑两战中大败高欢,在河桥、邙山两战中双方拼了个两败俱伤,但依然不能改变东魏实力远强于西魏的现状:东魏坐落于富庶之关东,西魏坐落于残破之关西。在盐铁、币帛、耕地、人口、马匹等各项指标上,关东都远远优于关西。而且高欢以北镇鲜卑精兵起家,其所率领的北镇胡骑的战力要远超过以六镇起义起家的宇文泰,以东制西,东魏仍然呈现压倒性的战略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高欢发动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率军10万进攻西魏之玉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46年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诱使西魏出兵,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但是,宇文泰相信玉壁险固,更相信韦孝宽的用兵之能,就没有出兵去救。

十月,高欢改变策略,开始强攻玉璧,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高欢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就缚木加高城楼,东魏计不得售;高欢挖掘地道,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将地道中兵士全部擒杀;高欢又用“攻车”撞城,韦孝宽则以布做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悬空,城墙未损。东魏军以长杆燃火烧之,韦孝宽就用锐利钩刀割之。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韦孝宽就在城墙根挖上深坑,坑中放大瓮,瓮上蒙皮革,派人时刻侦听,发现东魏军潜伏之处,将木柴塞进,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将地道中的士卒烧得焦头烂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高欢苦攻玉壁五十天,损失兵力七万多人,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撤军而回。

玉璧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韦孝宽以不到一万的守城兵士,被高欢以十万众狂攻近两月不下,可见其防守功力有多强。

第六位:李陵

李陵,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夺左贤王旗鼓的李敢亲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陵的成名之战也是其最后一战,就是浚稽山之战。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3万大军出祁连山进攻匈奴,李陵带兵5000出兵居延海,以牵扯匈奴兵力。结果在浚稽山,与匈奴主力3万人相遇。

因为李陵不愿做李广利的运输队,汉武帝并没有拨给他马匹,所以李陵的5000人全部是步兵。无法撤退的李陵只能以大车作为营垒,前持戟盾,后用弓弩,先立足于防守。

随后汉军以鼓声和钮声为号,击鼓进击,鸣钮而退,令行禁止,数次击退匈奴进攻,“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于是单于增兵至8万,李陵且站且退,率军沿龙城故道,向东南撤退,抵达芦苇泽时,匈奴人又企图在上风放火火烧汉军,李陵则在下风口放火自救。逃出后,李陵继续向东南撤退至浚稽山南,依托山上树林,与匈奴军缠斗,“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陵与匈奴在浚稽山山谷缠斗数日,“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就在匈奴单于久攻不下想要放弃的时候,被匈奴俘虏的一个汉军军候不忍羞辱,向匈奴透露了李陵的真实情况,汉军数量,行军不振,号令……

单于大喜,率军猛攻。李陵率军在浚稽山山谷中边战边退,在距离汉军要塞还有100里的地方,单于用巨石截断了汉军的退路。黄昏时分,李陵用光了所有箭矢,还是没有等到援军。李陵决定一个人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汉军死伤2千余人,杀敌1万余人,“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

这是李陵第一次领兵出战匈奴,也是最后一次,后世对李陵这一战的评价“以五千步卒战匈奴主力,杀敌倍之。”

在没有城墙依托的情况下,李陵能以1:16的极端弱势兵力,达到杀敌1万,自损2千的战果,霍去病,韩信也不过如此。太史令评价李陵“虽古名将不过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位:郝昭

郝昭虽然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他的陈仓守城战能让诸葛亮也无计可施,足见其防守功力。

据《三国志》记载,228年冬,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不到一年后,就再次率蜀军出散关,走陈仓道发起第二次北伐。而曹真鉴于蜀军此前出祁山失败,预判蜀军可能会从陈仓进军,特意命魏将郝昭带兵在此驻守。结果蜀军果然从这里进兵,由于郝昭的坚守,蜀军未能攻克陈仓,最后粮尽退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略》中更是说诸葛亮带五万蜀军,先后以云梯、冲车、井阑、地道等方法猛攻只有一千多守军的陈仓,昼夜不停,连攻二十几日,最后好不容易攻破外城,结果却发现郝昭在外城之内还建有内城。蜀军丧气之下,攻势骤缓,之后曹魏援兵及时赶到,诸葛亮损兵折将之下败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郝昭挫败诸葛亮之后,魏明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列侯,甚至还亲自慰劳他。不过没多久,郝昭就病重去世,未能再在战场上展现其防守功力。

第八位: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擅攻,王翦和李牧攻守相对均衡,只有廉颇最擅防守。

长平之战中,廉颇以45万赵军对抗50万秦军,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虽然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但廉颇面对的毕竟是当时野战无敌、善于突进急击的秦军,而且廉颇的策略是以逸待劳先挫秦军锐势,然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具备反击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所面临的粮草不继,高山夜寒等不利条件,也让整个秦国深感忧虑,所以才有后来范雎的反间计。

从这一方面来说,赵孝成王如果能继续以廉颇为帅,长平之战胜利可期。

廉颇的另一场防守大战是邯郸保卫战。长平之战后,赵王重新启用廉颇,让其全权负责邯郸的防守。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人,当时的赵国几无青壮之兵,廉颇所做的也只是集中兵力于邯郸。

所以这一战廉颇的实际戏份很少,当然也怪平原君太抢戏,又是让小妾伺候士卒,又是跑到楚国游说(自荐的毛遂更抢戏),又是带着三千门客打反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廉颇的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长平之战的重大伤亡下,赵国不被列国瓜分,赵国出色的外交工作是一方面,廉颇兢兢业业的防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如果没有廉颇的存在,秦国会认为不可速胜吗?会接受赵国的求和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第九位:王坚

钓鱼城保卫战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它从1243年甘闰复筑钓鱼城,屯兵积粮,抗击蒙古大军,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降元,共历36年,其中爆发于1259年的合州钓鱼城之战,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事。

当时蒙哥汗亲率号称“上帝之鞭”的十万骁勇善战之师,来到钓鱼城下,先是派人招降,被钓鱼城主将王坚严辞拒绝并杀了使者,后来蒙哥自恃兵强马壮,不纳术速忽里避开坚城,迂回夔州的建策,无视天候、地理的不利条件,强攻钓鱼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载,蒙古大军从二月到五月,先后猛攻一字城(护门墙)和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以及外城,均被王坚击退。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舰千艘往援,为蒙古大将史天泽击败,钓鱼城依然孤军无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月,蒙古军再次攻城,仍不能破,其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死去。接着,蒙哥亦被击伤,21日死于军中,蒙古军被迫撤围。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影响巨大:蒙哥死后,蒙古贵族在汗位继承上发生火并,在湖北前线的忽必烈被迫北撤,回去争夺汗位,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全面瓦解;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停滞,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位:于谦

于谦也是防守大师,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京师的20万精锐被朱祁镇败光,瓦剌10万大军兵临城下,生死存亡之际,于谦先是力排南迁之议,后又临危受命,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明朝续命百年!

虽然于谦在京师纠集了近10万的守军,与瓦剌兵力相差不大,但都是一群老弱病残加百姓,更关键的是,当时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明廷上下一片愁云悲观气氛,人心惶惶,兵无战心,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于谦先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瓦剌一切无理要求,坚己之心,然后又上城楼亲任督军,申明“七斩十三杀”,逼起守军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保卫战一共打了将近4个月,于谦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史载,于谦在城墙旁待了有三个月,饿了就与兵士一同饮食,困了就在城墙下搭起帐篷和衣而眠,战事稳定后才回朝堂议事。

相比其他防守大战,于谦面临的最大困难其实是己方不敢战以及厌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