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

:人间需要情绪稳定

对话嘉宾 人间需要情绪稳定(网络作家) 卫中(本报记者)

"一次在采风时,一位年轻的航天科研人员得知自己将成为小说主角原型时,可爱地建议‘要将主角塑造得高大威猛、英俊帅气,哪天小说被搬上荧幕,要让明星演出科研人的风采’。我回答说——这无需塑造,是写实。献身航天事业,身材无需高大,形象已经高大,面孔不必帅气,人生已经帅气。"网络作家人间需要情绪稳定,打心底爱着她笔下这群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她的作品《一路奔北》获得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八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

《一路奔北》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为原型,展现了上海科技成就,也大胆书写了中国科研的璀璨未来。大赛评委在颁奖词中指出,作者扎实的采风和专业的背书,让张扬的青春之歌和踏实的行业探索相得益彰,更将作品的价值推到了新的高度。而这已经是80后作家人间需要情绪稳定的第二部获奖作品,此前一部《破浪时代》获得了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特等奖。近日,文汇报记者与人间需要情绪稳定进行了对话,请她畅聊创作生涯中的点滴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文学的,又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创作?

答:我大学时期才开始阅读网络小说,接触的第一本网络小说是《悟空传》,作为一个《西游记》爱好者,当时震惊于"原来还能这样理解孙悟空"。后来从事了制造业工作,就去看了《大国重工》;又因为想了解游戏玩家群体,去读了《全职高手》。网络文学于我而言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一段低谷期。

在海外一个人工作生活的十多年里,难免内心孤独,写作是我为孤独找到的情绪出口,借以排遣一下思乡之情。但这段经历也让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国际上从寂寂无名到声名远播的过程。这种强烈的自豪感,不诉诸文字实在浑身难受,这促使我开始创作《破浪时代》。

我的网络文学创作始于2021年,到现在刚好第三年,"3"是第一个梅森素数,千年来数学家为它钻研不休,所以,"3"似乎预示着我将开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探索之旅,并笔耕不辍。

记者:《一路奔北》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为背景,讲述了新一代年轻科研人员的故事。他们站在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肩膀上,敢于挑战权威,在航天领域大胆创新,解决了困扰中国航天的星间链路、氢原子钟小型化等多项技术难题,推动了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作品中有不少"上海元素",能否谈谈?你又是如何想到写航天产业链这样专业的题材,并保障其专业度的?你选择航天事业作为切入点,是否也有反映时代变化的考虑?

答:这部作品的故事取材于上海的航天发展产业链,包括卫星研究所等上海本地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故事中的场景既有浦东新区各种研究所、产业园的学术科研氛围,也有陆家嘴、外滩的商业繁华。整个故事意图展现上海的多面性:科技创新、商业繁华以及浓浓的人情味。

至于作品的专业度,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我的制造业背景和对科技行业的了解。我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还下载了大量论文、参考学术期刊,然后将内容进行整合。虽然书中涉及一些相应的航天知识,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科普级别。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从学术期刊中收集资料比较能兼顾内容的准确性和科普性。

我在制造业工作了近二十年,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层,这些经历让我的作品更接近真实的职场,避免了脱离生活的错误,使得书中角色的行为和语言更符合身份。我希望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反映时代的变化。我是2010年前后去开拓海外市场的,当时国外媒体对我们的产品进行评测时会有"便宜的平替产品"的刻板印象;但是到了2017年前后,国外的企业同行和媒体会来主动问我们"有没有新的创新产品""是否能超越现在的行业第一"。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外同行以及媒体的这种态度转变,对我来说是十分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国内科技产业和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亲身经历了中国科技产业从起步到与世界科技巨头竞争的过程,这种变化让我感到自豪,也促使我写出这样一个作品来。

记者:你认为网络小说对于现实题材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表达载体吗?现在大概每天更新多少字,都是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写作吗?

答:网络小说受众广泛,能够使严肃和宏大的题材变得平易近人,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对我而言,现实题材的创作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和感受的记录。所以,当我对周围事物有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会急不可耐地写下来,再回顾这段岁月的时候,可以按图索骥地找到当时的情绪,"还原现场"。

每日更新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写作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爱好,最差的工作",因为我如果脱离职场,我就没有写作灵感;如果还在职场,就必须面对工作的压力。所以,我只好用工作外的时间来写作,好在我有随手记录的习惯,能够在开始写作前积累大量片段,尽量保持更新的连贯性。

记者:你如何看待年轻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作品中使用了"高冷""萝莉""御姐"等词汇来描述书中角色的人物性格,这是为了贴合网络小说用户的阅读需求,还是反映了你身边的真实情况?拿奖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答:我认为每一代科研工作者都有牺牲奉献精神,但我不想在我的作品中过度强调这一点,以免提高年轻人投身科技行业的心理门槛。在我看来,每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像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要追赶和国外的差距,他们身上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会激励他们内心的牺牲奉献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身上也有牺牲奉献精神,但是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所以我希望通过更接近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觉得科研既酷又触手可及,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而不是对航天的高门槛望而却步,更不要因其附有的重大意义而倍感压力。

至于"高冷""萝莉""御姐"这些人物性格,其实属于"真实情况"——我接触到的很多做科研的、在实验室的"小朋友",他们之间的交流以及跟我聊天时说话就是这样的。这也促使我使用更符合Z世代的"决策逻辑"去思考和交流。比如和一些00后的团队成员说"好好干,加工资",他们不一定有感觉;但是如果说"这个事情贼好玩"或是"如果这个事做成,我们就太牛了",他们反而会非常拼。说到底,这些胸怀大志为国家航天事业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是鲜活的、亲切的,和朋友会打打闹闹,和爱人会黏腻歪歪,喜怒哀乐一个不少。

在网络文学中,与类型小说相比现实题材或许在新鲜感、刺激感上稍弱,但我不想改变文风来迎合受众。一是想专注于写自己擅长的现实题材,二是发现一些网络文学读者在经历过类型小说的各种奇幻故事后,也会有重新体验现实生活的诉求。从数据反馈来看,读者对现实题材作品的忠诚度和反复阅读的概率很高。所以,我特别感谢读者选择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在社会上承受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却接受现实社会的不得已、现实人物的不完美,并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的下一部作品,可能会通过群像描写,展现这十年、二十年的时代发展,不局限于单一行业,而是更广阔的场景和视角,也期待自己能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作者:卫中

文:卫中 图:出版社供图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