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5月初5就是端午节,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赛龙舟,彰显龙文化。

然而,很多老人都说,今年的端午节不一般,有3种人需要“躲午”。那么,今年端午节有什么不一般?为什么要躲午?应该怎么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今年端午不一般

1、青龙端午

因为今年是60年一遇的甲辰青龙年,因此今年的端午节又被称为“青龙端午”,很不一般。青龙是东方七宿之神,代表着生机和繁荣。青龙端午的独特性,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端午夏至前

俗话说:“端午夏至前,必定是好年”。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而夏至是24节气当中的公历的6月20日-22日。

2024年的端午节,在公历6月10日,夏至在6月21日。因此,端午节在夏至之前,刚好应了那句俗语:“端午夏至前,必定是好年”。

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端午和夏至间隔时间长

上面我们提到了,端午节是6月10日,夏至是6月21日,前后差了11天。在民间还有这么一句俗语:“端午夏至隔得开,三次大水并次来”。

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却要提醒人们,今年夏季的雨水可能比较充沛。人们要做好防汛、抗洪的准备,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3人要“躲午”

正因为今年端午节比较特殊,因此有3种人要“躲午”。“躲午”并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躲避,而是一种传统文化和养生哲学。

端午节这一天,阳气旺盛,天地间阴阳气息交换比较活跃,会对一些人的身体产生一定影响。

所谓“躲午”,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身体的一种举措。应该如何“躲午”呢?

就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中午时分,尽量不要外出,较少和外界的不良气息接触。从而降低生病的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体弱多病的人要躲午

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端午节是个特殊的日子,体弱多病,或者大病初愈的人。需要通过“躲午”的方式,减少和外界接触,从而降低生病、脱力的风险。

这种方法,既能够保护身体的健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出嫁的女儿要躲午

在传统观念当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按照传统的说法,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否则会对娘家的运势产生影响。

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出嫁女儿“躲午”的习俗依然被保留下来的。

其实,这个习俗更像是一种对出嫁女儿的怪坏。同时也是提醒她们,在夫家安心静养,不要长途奔波,有助身心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年幼的孩童要躲午

年幼的孩童,因为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或者是自身的抵抗力,都是相对比较弱的。

端午节的中午,气温已经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各种蛇虫鼠蚁等毒物出没。小孩子比较好动,容易因为兴奋而出现疲劳。或者到处乱跑,被毒虫叮咬。

之所以让年幼的孩童“躲午”,是一种保护措施,让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不要乱跑,避免过度劳累,或者被咬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末总结

端午节“躲午”的传统习俗,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也要学会适当放慢脚步,多关注身心健康。通过“躲春”,传承文化,也能够在喧嚣当中找到内心的一些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