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11月,解放军的攻势如同潮水一般涌向大西南。那时候,蒋介石还是不死心,想要反攻大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胡宗南和宋希濂身上,希望他们联手挡住解放军,守住大西南,作为他未来反攻大陆的跳板。

可是啊,解放军的势头那么硬,打国民党的大西南精锐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容易。宋希濂那家伙带着的部队更是一碰就散,他手底下的6个军,兵力看起来挺唬人,但实际上就像是纸扎的一样,一触即溃。

主力被解放军迅速消灭以后,剩下的残兵败将们就四处逃散了。宋希濂自己呢,也没打算硬拼到底,他带着一万多号人就往南川方向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亡之路

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宜宾的72军宣布起义了,这一下子就把宋希濂心里最后的那点防线给彻底击垮了。他明白自己已经回天乏术,大势已去了。于是呢,宋希濂就召集了他手下所有校以上的军官,艰难地宣布了“各奔前程”的命令。也就是说,大家各自逃命去吧,不用再看他的脸色行事了。

随后,宋希濂就带着那些还愿意跟着他跑的残部开始了他们的逃亡之路。可以想象啊,那个时候的宋希濂肯定是非常沮丧和绝望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落到这种地步也是他自己没料到吧。

后来,宋希濂的军队就像被秋风扫落叶一般,后卫部队一个接一个地被消灭。宋希濂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慌乱地四处逃窜,心中满是凄凉和绝望。

几天的奔波后,宋希濂终于逃到了峨边县。这时,他意外地遇到了罗文山的残部。虽然这些人也是落魄不堪,但他们的出现,却让宋希濂稍微松了一口气,心里稍微有了一丝安慰。

原本,宋希濂的计划是逃到西昌,再辗转至滇缅边境的腾冲地区藏匿起来,等待时机逃往缅甸。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我军早已洞悉了他的意图,并果断地封锁了他通往云南的逃亡之路。这使得宋希濂的计划彻底落空,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逃亡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此时国民党大势已去,全国上下一片解放的欢呼声。解放军势如破竹,日夜兼程地追击着国民党残部。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希濂和罗文山残部的日子愈发艰难。不久,他们在新场一带被我军追上。经过一场激战,罗文山残部的一千多人全部被俘,宋希濂再次成为了孤家寡人。

陷入绝境

一直到了12月19日,宋希濂和他的残兵们,被困在一条险峻的山沟之中,四周寂静无声,仿佛被世界遗忘。他们身处绝境,外围没有一支援军,突围的希望渺茫至极。宋希濂深深明白,他们此刻已经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面临如此绝境,宋希濂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方面,他可以选择坚守忠诚,毅然决然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维护自己的名节和尊严。他想象着自己拔出配枪,对准太阳穴,扣下扳机,一了百了。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想到了混在残兵之中,寄希望于解放军无法认出他的身份,将他当作普通的国民党士兵对待。或许,他可以借此机会逃脱被俘的命运,重新获得自由。毕竟,他听说过解放军对待俘虏相对宽容,这也成为了他心中一丝微弱的希望。

宋希濂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想要以死明志,用生命诠释忠诚;另一方面,他又想蒙混过关。最终,他拔出了配枪,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警卫排长袁定候及时发现了他的举动,并勇敢地制止了他。

伪装成士兵

宋希濂的自杀计划被打破,他只能面对现实,选择伪装成普通士兵来蒙混过关。他知道,这是他现在唯一可行的选择。于是,宋希濂赶紧让身边的亲信,一起换上了普通士兵的军装,以此想蒙混过关。这样一来,他就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解放军冲上来,把所有的人俘虏之后,宋希濂把其他的国军被俘的士兵关在了一起。由于当时我军激战正酣,看管俘虏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俘虏们又多又杂,哪里顾得过来每一个人呢?

宋希濂就瞅准了这个机会,带着几个心腹,趁着看守不严的时候,偷偷地溜了出去。他们一路小跑,钻进了附近的山里。山里有个破旧的古庙,他们便藏身其中,打算等我军撤走后再想办法逃跑。

这座古庙仿佛被时光遗忘,它静静地坐落在深山之中,少有人烟。尤其在战争时期,它的古老殿堂显得更加冷清和空旷。战争的硝烟已经让这里失去了往日的香火和喧嚣,只剩下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

再次被抓

然而,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两名解放军战士正在四处寻找可以用来铺床的草料。他们无意中路过这座古庙,决定进去看看里面是否有可用的铺草。

当他们走进古庙时,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他们四处张望,突然,其中一名战士的目光落在了阁楼上。他仿佛看到了一丝微弱的人影在晃动,心中顿时警觉起来。他悄悄地告诉了同伴,两人决定上楼去搜查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向上阁楼的地方时,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梯子。这可怎么办呢?两名战士相视一笑,决定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叠罗汉。他们一个站在另一个的肩膀上,小心翼翼地搭起了人梯。处于上方的战士,鼓足了勇气,伸手去够阁楼的边缘。

就在这时,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他看到了阁楼里的情景——宋希濂等人正藏在那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慌。随后,两名战士迅速行动,将宋希濂等人一一俘虏。他们将这些俘虏押送到大渡河北岸的河滩上,与其他2000多名俘虏混在一起。

在太阳即将彻底消失在山头之前,146团的政委亲自出马,来到了这群俘虏的所在地。他可不是来吓唬人的,而是带着一份特别的使命——来给这些刚刚从战场上被俘虏的士兵们宣传解放军的政策。政委走到大家面前,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

“各位,我知道你们之前可能都听过一些不好的传闻,说解放军对待俘虏很严厉。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们,那些都是谣言。在我们这里,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留下来成为解放军的一员,我们一起为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努力。当然,如果你们不想继续打仗,也可以放下武器,接受一段时间的思想改造,然后我们会给你们发遣散费,让你们安全地回到家乡。”

政委的话音刚落,俘虏们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政策,比起之前国民党那些妖魔化的宣传,这简直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宋希濂也在这群俘虏之中,他听着政委的话,心里不禁涌起一股庆幸之情。他看到了逃跑的希望,仿佛看到了重获自由的那一天。但是,就在他高兴的时候,政委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听说,你们中间有人是宋希濂的警卫排成员,对吧?”政委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起来,他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宋希濂在哪里,不妨指认出来,这将是你们立功的好机会。”

宋希濂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可能已经暴露了。虽然这里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但难保没有哪个曾经见过他的人。一旦被指认出来,他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逃跑了。而且,他手上犯下的罪行那么多,一旦被抓住,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宋希濂赶紧低下头,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几个亲信也心领神会,纷纷站在他身边,用身体遮挡住他的身影。他们都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低调,不要让宋希濂的身份暴露出来。

就这样,在政委的注视下,俘虏们你看我,我看你,很显然,他们没有人见过宋希濂。于是,在一片紧张而沉默的氛围中,这场指认行动最终无果而终。而宋希濂也侥幸逃过一劫,但他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才能蒙混过关。

被人认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那些俘虏们吃完热腾腾的早饭后,没来得及多歇一会儿,就被人急匆匆地集合起来了。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迷茫和不安,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在他们站在那儿,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声喊道:“准备出发,我们要去峨嵋了!”

就在这时,从南岸方向走来了一位解放军干部。他身材高大,步伐稳健,一身军装笔挺,显得威严而又不失亲切。他的目光在俘虏队伍中一一扫过,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当他的目光落在宋希濂身上时,突然停顿了一下,仿佛认出了这位曾经的熟人。

接着,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