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依山而建,三面环水,城墙城门用条石拱建而成,以石板盖村舍屋顶,道路也以石板铺就……来到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眼前这个由石头元素构筑的村寨,正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溪军事屯堡遗址典型代表之一的镇山屯堡遗址所在地。

保留风土习俗:传承至今的屯堡文化故事

有关镇山村的美好传说被记录在入村口的墙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600年,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将军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来到三面环水的此处半岛,见石墙石瓦、犬吠鸡鸣,薄暮时分,炊烟飘起,落日余晖洒在与镇山村对望的水中半边山上,一派金碧辉煌的景象,仿佛金甲卫士镇守着恬静山村。李将军遂为此地取名为“镇山”。李将军在镇山村娶班氏为妻,生下二子,一子随父姓李,一子随母姓班。

一家两姓的习俗,至今仍在镇山村传承。镇山村每逢有人为新生儿上户口,当地派出所户籍民警都会习惯性地先问:“是姓班?还是姓李?”“木槿小院”庭院经营者李江涛给自己的一双儿女取名,就分别姓班和姓李。他说:“班李两姓是一家,祖祖辈辈都如此。”

除了一家两姓的习俗,镇山村保留至今的还有“正月跳花场”的传统。据镇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良平介绍,“正月跳花场”活动,过去是由村寨附近布依族和苗族同胞在正月十一、十二、十三这三天身着民族盛装聚会,吹笙唱歌跳舞,如今这项活动只在正月十二这天举行。

关于“跳花场”活动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当地相传,镇山村布依族同胞的祖先曾被强盗抓走,几次营救未果,族人请苗族同胞相助。狱卒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苗族同胞便以吹芦笙、唱苗歌的方式告知了营救逃生的方法、路线、时间,使得布依族同胞的祖先被成功营救。为了感谢苗族同胞,镇山村布依族同胞就开设了正月“跳花场”活动,作为两个民族同胞聚会和庆祝的日子。

镇山屯堡遗址:古城墙和武庙见证400年风雨

沿着镇山村的屯堡遗址屯墙而行,可见镇山村民居主体在城墙包围内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用石板垒成的民居屋顶,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浑然质朴;两米来宽的石径在座座民居之间蜿蜒逶迤,直抵山脚村外水边;高大的古木伫立村居之间、水岸之上,花开时节全村飘香。站在屯堡遗址最高处,俯瞰全村寨和远处水中的半边山,眼前此景可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以概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溪的屯堡文化诞生于明初巩固多民族国家政权,推行军事屯田国家制度的历史背景下。

据载,在明初期洪武年间卫所制影响下,贵州前卫下设卫、所、营、哨, 并“屯田其下”,为“屯田戍边”的军事据点,花溪范围内设有“青岩堡”、“杨梅堡”。后黔陶骑龙周氏一世祖周可敬,因征“九股洞箐”有功,世袭白纳正印长官司之职徙居黔陶一带,成为花溪地区“屯田戍边”逐渐过渡为世居的代表。

据介绍,屯堡和营盘两者关系密切,两者在修建时间和主体上略有差别。花溪军事营盘遗址多分布于高坡乡、石板镇、青岩镇、燕楼镇一带。大多记载着对贵州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重要事件:明代开疆拓土的军事屯田和清代乾嘉和咸同年间的军事动荡。

相传明天顺初,高坡苗族自然首领干把珠举事,就利用岩溶洞穴修建地堡抵御官军。至万历间,江西庐陵人,协镇李仁宇奉命赴黔“平播”,事后继命屯守石板镇山,以确保定番及广顺粮道畅通,于是入赘当地班氏,修建屯堡。至今大部保存完好,其余已经修复,是花溪区镇山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景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道及西南道沿线很多“军户”与当地布依族联姻,形成许多村寨聚落。不管是明末“安奢之乱”、还是清乾嘉或咸同动乱,为躲避战乱,都迫使这些村寨聚落的村民或地主武装“团练”,修建了大量的营盘,因为他们大多为明代于此驻军屯守的后裔,具备修建防御性设施的意识和能力。

花溪军事营盘遗址,大多修在村寨附近山顶上,多以毛石砌筑,平面依山就势布局。还有许多利用天然岩溶洞穴进行修建的。经过三次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花溪区就保存有明清营盘遗址40多处,其中高坡水塘洞穴营盘遗址、镇山营盘遗址(含武庙)、燕楼营盘(公牛屯)、青岩“金凤营”遗址、高坡高寨营盘遗址是典型代表。

镇山屯堡遗址(含武庙),位于石板镇镇山村,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系协镇李仁宇在“平播之役”后奉命屯守镇山而建。之所以选择镇山,既扼西南道,又控南道,以确保广顺及定番“粮道”畅通。

遗址现存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墙遗存1600米(其中700 余米保存较好,其余已经修复),营门2座。城墙基宽2至3米,高7至10米,目前总体布局仍保持原状。现存城墙位于村寨正中,有战道设施,设南、北两门并建有门楼。现南城门保存完好,北城门拱顶部部分损坏。1995年7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函将镇山村屯墙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镇山屯堡内的武庙,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年间毁于火,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建筑,现存关圣殿,是游客必打卡之地。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镇山村文旅发展后劲十足。如今,镇山村的许多村居变身民宿或农家乐经营。在一家名为“番外”的民宿院落里,遗留着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纪念树和文字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碑记,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是挪威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中国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科学顾问。为了建成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曾于1995年、1998年、2000年三次不远万里到镇山村考察,他尊重镇山人民的风俗习惯,热爱布依文化,因而受到当地人的爱戴,并以深远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感染了中国文博工作者。2001年4月6日,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考察时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年仅49岁。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镇山村民种下一棵柏树,定名为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纪念树。

走进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通过馆中展示的文字、图片和实物,游客可了解镇山村大事记、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以及镇山村村民衣食住行及传统习俗等基本概况。

镇山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可追溯到2001年,中挪“奥斯陆”会议正式确定三个生态博物馆作为合作建设项目,当年编制完成镇山生态博物馆保护规划。2002年,在农历六月六这天,镇山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建筑落成开馆并举办展览。

与传统生态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作为石头构筑的人文风景和“都市里的村庄”的镇山村,400年前,当奉命“平藩”的李仁宇来到镇山,这片布依族同胞世代居住和耕耘的土地上,就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饱经风霜的古城垣、武庙、石径、民居,布依人的衣、食、住、行,如同一首古朴的民谣,如同布依族少女悠扬的酒歌,经过百年传唱,在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互动中,成就了如今镇山村独特的生态文化形态。

一个民族,保存了传统,就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一个民族,不固守传统,就焕发出生机活力。镇山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态文化,她的生命根植于多民族的土壤,她的成长来源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她的发展得益于开放的空间和包容的情怀,她讲述的故事源远流长。

记者 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