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一度的玉林民间夏至狗肉节开锅了,有玉林的朋友约去试试味道,正好有空,就体验体验闻名世界的玉林夏至狗肉了。

不过来得早,狗都还在活蹦乱跳呢,等上桌那还得半天,朋友知道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对广西地方的一些人文历史感兴趣,于是就提议一起到玉林博物馆参观参观,领略一下《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人文文化,回头再吃狗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个展品:清道光款“福缘善庆”铁炉。

这铁炉算是一个供神供佛一类用的香炉,介绍资料说,口径40.7厘米,炉高29.5厘米,重23630克,半圆球形,炉底稍平,造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是铁制,一百多年的岁月腐蚀下,炉体锈色明显,但修饰花纹,铭文依然清晰可辨。

正面:“福缘善庆”,

“廣西玉林营参将世襲轻車都尉周座閻虔诚铸造 众啓一品敬献护国寺 関聖帝君神座前永逺供奉萬善無疆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歲次乙未荷月穀旦 匠人□一上承铸”。

像这种香炉,有铭文,有花纹,是十分常见的,但细看之下,铁炉铭文中有“玉林”字,这可就有意思了。

之前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写过文章《广西人文:玉林的“玉”,真的是来路不明吗?不,那是有历史的》,讲的就是玉林的“玉”字来历,但被人质疑的多,而在玉林博物馆看到这个,那就有话可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知道,玉林古称“鬱林”,这两字一直使用到1956年,才真正换掉,改成今天玉林的“玉”,至于为什么改为“玉”,则流传有多种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玉林”的叫法是近几十年间才有的事情。

但实际上,早在一两百年前,“玉林”就早已成为“鬱林”的小名,替代名了。

前一篇文章中说光绪年间的广西地方古籍中,有“玉林”的信息,但引来很多网友反驳,说不可信,存疑什么的,郁,忽,屈各种读音认知,等等,但这次在玉林博物馆看到这个铁炉,玉林博物馆的宝物之一,有清晰的来源,有清晰的“玉林”的二字。

说明早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前,“鬱林”,也叫“玉林”。“玉林”的叫法已经在当地流传了,

这网友可不能再存疑反驳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个宝贝铁炉有什么来历,又为什么铭文用“玉林”,而不用“鬱林”呢?根据炉身的六十几个字的铭文,可以在史籍中找到相关的记载,

铭文介绍,铸俸香炉的这个“广西玉林参将阎”,按史料查询叫阎秉义,字中和,今浙江丽水市人,有着“世襲轻車都尉”是的爵位,也算是一位“贵族”,他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到任鬱林营参将,可能由于家庭文化影响,他热衷于“凡朔望之期,莫不前诣各庙,叩首焚香,以尽其敬。”

简单说,就是每到初一,十五,他就会到一些庙宇,寺堂烧香拜神,刚好,他办公驻地鬱林州参将署的边上,就是鬱林护国寺,此庙供奉着关羽,按当时的配置,鬱林护国寺就是鬱林州武庙,关帝庙。

更有渊源的是,这座护国寺最初是由康熙初年的鬱林营参将所创建。而阎秉义作为同职的后辈,一名武官,也作为一个虔诚的“叩首焚香”敬神者,自然的对署地旁边的护国寺比较上心,关注这个寺庙了,每到初一,十五,就近的“叩首焚香”,来得比较勤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一个庙宇的兴盛与否,不管什么庙堂寺院,一般都有信士“供养”的。所谓“供养”,简单就是往庙里的功德箱中放点钱,捐点物什么的;复杂的,则是有能力的人会为庙宇置田产,或是购房产商铺,以出租田产,房产收取租金以维持庙宇的兴盛。

特别有一些庙堂,官府也会所出拨出款项参与供养,如文庙,城隍,武庙之类,反正总的来说,按传统,不同性质的,供奉各方神祇的庙堂,都会有相应的民间个人或官府出钱俸养。

如这个护国寺,属于官庙之一,官府参与供养的,按《鬱林州志》记载,到清代光绪时,鬱林州官府每年固定下发的春秋祭品为费银一十六两二钱六分二厘。

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时候,为表达对关帝的敬仰之情,参将阎秉义出资在当地买了一块田地,供俸给护国寺,算是个人为护国寺增加的固定田产之一,据说当时他还撰写了一篇《护国寺田邱碑志》,记述这件事情。

同时,他命人铸造了这个铁炉,供奉在护国寺内,表达自己的敬意。为了记录这一份虔诚之意,他安排在炉体内铸上这么一段话:

正面:“福缘善庆”,

“廣西玉林营参将世襲轻車都尉周座閻虔诚铸造 众啓一品敬献护国寺 関聖帝君神座前永逺供奉萬善無疆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歲次乙未荷月穀旦 匠人□一上承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在一些金属器上铸些铭文,这也是十分常见的,工匠们在铸这段文字的时候,问题来了。

都知道,玉林当时叫“鬱林”,本来铸字也应该是“鬱林”。可是“鬱”字笔画太多,就是现在用笔在平时的稿纸小方格上写,都会写成一堆了,笔画难辨了。

在古代,平时用木,用石刻字,还可以控制,可见笔画,但金属铸字面积小的话,想用经过高温的金属液体铸清楚笔划,无论是翻砂法,还是失蜡法,还是各种土办法,在铸胚工艺上是难以达到的,即使铸胚能使字整成形,但最后铸成成字必定是挤成一团,见字形不见字意。

从这个铁炉的铸造方式看,炉体上的字并不是那么规整,歪歪扭扭的,不太讲究,显然,这必定是民间个人作坊的工艺,总体看很多字都是为了显清笔画而造成大小不一,左倾右倒的。

总之,“鬱”字的复杂性使得匠人们更加无法铸成,于是,人们想到了用这个“玉”字代“鬱”字。

由此看,玉林的“玉”字肯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在民间必定有着一定的基础,像阎秉义这种官府身份的人,都在使用“玉”字来记录自己个人的功德的行为,说明在清道光年以前,“玉林”的说法肯定已经在民间广泛使用了。

民间肯定也存在过大量的“玉林”记载,只是因为时代的选择性,民间的文字记载文书比较难保存下来,加上官民不相交,一些官府的文书,一些正式的场合,用字还是得要比较正式,正确,正统,并且流传广,保存存世相对容易。

所以,多见“鬱林”而少见“玉林”,后人就以为“玉林”来历很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鬱林护国寺,关帝庙,在时代中早已荡然无存了,只剩下三五个字留在当地史籍当中,曾经在护国寺里待过的铁香炉,在历史辗转中,最后被收入玉博,静静的在展柜里,向前来的参观者展示着玉林曾经的鬱林护国寺,关帝庙记忆。

大部分人见到它,都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一样,只知他是个文物宝贝,一个曾经的焚香炉,看个形,观个赏而已,基本都看不出多少门道与内涵。

真正懂它的人,早已远去,早已作古,早已不知所终。

那玉林博物馆里的展示文物,除了表面的介绍,都还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内在故事呢?吃完这闻名世界的玉林夏至狗肉,就会慢慢整理了!

正所谓:

食人一煲夏至肉,

讲人一集玉林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