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美国第八集团司令范弗利特集中7万兵力,向我15军驻守的上甘岭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战,占尽火力和人数优势的“联合国军”却硬是没有前进一步,反而还损兵折将,丢下了2.5万具尸体。此战后,杜鲁门在大选中败给了艾森豪威尔,而范弗利特也最终黯然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上甘岭战役,毛泽东非常重视。战后,毛主席亲自总结了五条成功经验,那就是“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而“炮火猛烈”,乃是上甘岭战役,我军之所以能取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统计,敌方70%以上的伤亡,都是我军炮兵造成的。

事实上,与美军相比,我军炮兵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如果概括起来,敌人是“多、大、远”,而我军是“少、小、近”。这是啥意思呢?美军大炮又多又新,光105毫米以上的就有324门(小口径火炮大约1029门),不仅口径大,而且射程远。反观我军火炮,少得可怜,才60多门,很多都是旧炮,打得近、口径也小。到了后来,我军火炮增加到359门(其中包括大量60迫击炮),但是和敌军相比,依然少得可怜。

那么,我军到底是如何利用如此之少的火炮,取得如此大的战果的呢?

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一共向我军阵地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将我军驻守的高地削平了好几米,甚至连花岗岩都被炸成了粉末。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军来说,他们的炮兵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玩命的开炮就好了。可以说,美军的战法完全是力大不亏。

而我军呢?炮少,炮弹也少。因此我军炮兵用的是智,是四两拨千斤。虽然我军打出的炮弹远少于美军,却发挥了应有的威力,压倒了敌军。

那么我军是如何正确使用火炮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擒贼先擒王,首先打掉敌军炮兵的眼睛

美军的炮兵之所以能打得又准又狠,是因为美军拥有大量炮兵校正机。仗着空中优势,敌军校正机像苍蝇一样飞临我军上空,为美军炮兵指正方向。如果我军炮兵开炮,敌军校正机就会立即发现,然后给敌军远程大炮发信号。如果没打中,校正机便会不断纠正位置。因此我军炮兵最厌恶的,就是敌军的校正机。

要在炮战中取胜,就必须打瞎敌人的眼睛。当时,我军的主力高射炮——37炮射程太近,够不着敌人的校正机。因此,我军便将37炮拆成零件,然后搬到高山上组装,建立高炮阵地。这样一来,37炮立即增加了几百公尺的射程。

这一方法,很快便奏了效,我军在两天内便打下两架校正机。敌方炮兵失去了眼睛,炮弹的威力自然小了许多。而这一点,也为我军后续炮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