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小罗

前天的触乐夜话里,我的同事王琳茜老师提到了一款叫做《咳嗽模拟器》(Coughing Simulator 2020)的游戏。它的制作颇为粗糙,内容也可以用“奇葩”来形容。王老师并不建议大家出于好奇而去玩这款游戏,作为一个十分“听劝”的人,我也就不去详细了解了。

仔细想想,在Steam平台上,挂着“模拟器”名字的游戏还真不少。用“Simulator”做关键词搜索,可以得到16000多个匹配结果,从大名鼎鼎的“欧卡”、专业程度极高的“微软模拟飞行”、必在Steam“N大名著”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模拟山羊》,到五花八门的“装机模拟器”“电工模拟器”“厕所模拟器”“小偷模拟器”,不一而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搜索结果也未必特别准确,不过“Steam上有很多模拟器游戏”应该是个事实

不少游戏哪怕玩法上和模拟器没什么关系,也愿意在标题里加上这个词,或是在介绍里打上这个标签,虽有蹭热度、玩烂梗之嫌,但也不是不能理解——我觉得,一些开发者(尤其是小团队和独立开发者)给游戏起名叫“××模拟器”,内在逻辑和当年的山寨电影有点类似:有一段时间,人们习惯性地把某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全部翻译成同一种句式(比如施瓦辛格的电影,就统一翻成“××终结者”),山寨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就会起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当然,这种手段如今已经很难“骗”到人了,留下的笑话也不少。

“模拟器”游戏之所以这么多,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玩家喜欢。除去那些彻底哗众取宠、粗制滥造的作品不论,有些时候,它们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延续,王婳老师曾经写过几位玩“欧卡”的卡车司机,在了解这个行业的辛苦之后,游戏里欧洲大陆的风景和数量众多的卡车仍然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另一些时候,它们可以带着玩家体验现实中无法经历的东西,不论是精细繁复的“微软飞行模拟”、纯属虚构的“修仙模拟器”,还是完全无厘头的“清理犯罪现场模拟器”,强调的都是这种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的玩法其实和“模拟器”关系不大

某种意义上,我对模拟器游戏的感情是双重的。在那些我不太了解的领域,有些游戏即使没有在标题上直接写出“模拟器”这个词,但玩法上仍然属于“程序员模拟器”“火车调度员模拟器”“工程模拟器”等类型,我很喜欢它们,但也觉得自己的喜欢近似于叶公好龙——我有不少程序员朋友,她们总能在我玩《程序员升职记》(Human Resource Machine,又译《人力资源机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思路上的错误,并且强调自己并不想下班之后还要继续写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序员模拟器》评论区,有不少“肺腑之言”

到了我自己熟悉的领域,事情可能就变了个样子。我曾在Steam上搜索“Editor Simulator”,可惜没有100%匹配的游戏;搜索“Publisher Simulator”,也没有。以文学创作、小说家为主题的模拟器游戏倒是有,但严格来说,它们和“编辑”“出版者”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点遗憾的。要知道,Steam连“小偷模拟器”“厕所模拟器”“蟑螂模拟器”都有,竟然没有一款以编辑为主角的模拟器,这未免有些微妙……当然,有可能是我的搜索方法不太对,也有可能是我观察得不够仔细,但不论如何,这还是反映出,编辑这个工种在模拟器游戏界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如果真的有一款“编辑模拟器”,它会是什么样子?从我个人的出版行业经历来说,责任编辑的工作流程并不复杂,却十分琐碎,如果仅仅把这个过程作为核心玩法,或许会有些枯燥。但换个角度想,编辑们日常能够遇到的人、事和突发状况其实不少,假如用一个完整的故事串联起来,再设计一个合适的背景,也许可以做出一款与《请出示证件》类型相似的游戏吧。

我承认,这听起来很像“我有一个点子,只差一个程序员”的老段子。不过,如果有开发者真的能做出一款“编辑模拟器”,我还是很愿意买来支持一下的——就算是为了面子,也得让编辑这个职业在模拟器游戏里有一席之地呀。